编者按:书海游弋,翰墨留香。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全省法院“书香法院”和“一院一品”文化建设,省法院微信公众号特别开设“周末青简院长说”专栏,编发各级法院院长、副院长读书笔记、工作手记,旨在推动形成法院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读书的良好示范,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诚邀全省法院院长、副院长等领导干部积极参与,我们择优选编刊发。
院长说/第一期
作者
吕 霞
鄂州市梁子湖区法院副院长
“不知之知”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以悖论方式给哲学下的定义:“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中国
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在我的理解里,这种“不知之知”,区别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中具象的思维逻辑、严谨的实验数据、功利的实用主义,总是显得虚无缥缈。
哪怕是在通读《中国哲学简史》,比较系统性地了解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发展以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将“道可道,非常道”“致知在格物”等归置到一个体系中后,也仅仅是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脉络性的认识。每一种哲学思想的背后仍然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深邃而又难以捉摸。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虽然仍旧神秘,却对我开始产生了一种玄而又玄的魅力,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一旦真实见到其依稀的眉眼,反而更想一窥究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入门级哲学作品。
本书一共分为28章,论及儒、墨、道、名、阴阳、法家的起源、发展与分裂。各家之间既有辩驳,又有继承。
我以此书入门,若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评论它,就有些身处井底而妄窥天地的自不量力。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己之念,不妨顺思而行、随笔而写。
在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我刚刚读完了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其时虽然对中国哲学毫无系统性概念,但是对书中的思想却莫名熟悉。
《山月记》以日本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执着于诗名而化身为虎的李征、一味“无为自化”而终不识弓的神射手纪昌、尊师而不改其质的子路、不惧死却宁可食鼠饮雪也不肯死的苏武……先贤的哲思以一个个人物故事为媒介,杂糅在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
如果说《山月记》中大部分故事是从中国传统故事演变出来的,故而其思想显得熟悉,那么在通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后,翻阅旅法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时,那种熟悉感再次扑面而来,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种族的差异。
阿多尼斯在《小路》中写到:“每当我问起小路:‘喂!长夜,长夜的重负何时是尽头?何时我能得我所求,抵达终极享受安逸?’小路对我说:‘从这里,我开始。’”其精神境界,与儒家的“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的“行仁知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这种无处不在的熟悉感,大概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有一种直觉式的浪漫,既神秘又理性,既出世又入世,是诗一般的哲学。所以,无论是情感还是现实,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我们总说,中国人没有很强烈的宗教信仰,我想,那是因为我们一以贯之地用哲学代替了宗教。相较于西方历史上神学和王权的博弈,中国历史上,宗教似乎很难在政治上占得主导权,反而是先圣哲学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源头总也绕不开先秦“百家争鸣”这个思潮奔涌的浪漫时代。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大量的文言原文,在反复咀嚼之下,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先圣之言以及蕴藏其中的微言大义。
读书时,我不时会产生一种自己既儒又道、既墨又法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先贤的哲思却早已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伴随长江黄河融入了民族的血脉,帮助我们每一个个体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了解这些构成个人哲学的哲学,有助于更好地观照自身,从更高维度上看待自己与世界的交互,从中寻求破除精神茧房的力量。
【写在最后】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虽然因其“思想思想”的特点而显得脱离了明显的功利的实用主义,其本身却又“好用得过分”。
其不知之知的本质,恰恰是对我们思维的根本性锤炼,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世界中以思辨的方式,脱离无可无不可的迷茫和虚无,寻得属于自己的稳定的“道”。
—END—
来源: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李 泽
审核:蔡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