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想破灭
养老院子虚乌有
”
“老了老了,还被骗得这么惨!糊涂啊!”原告纪某和老伴早年丧子,一直担心养老问题。没想到活了大半辈子,却被人利用“养老焦虑”的心理被骗了。
2013年1月,被告某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贺某及其母亲王某(无保险代理人资格,以女儿名义拉业务)找到纪某,向她介绍了一款名为“富贵花”的理财保险产品,称该产品不但收益高,还可凭保单住进公司办的高级养老院,其间无须额外投资,保单收益足够养老院全部开支。
在贺某的诱导下,老人动心了,当即决定购买,此时,贺某又劝说纪某给老伴也买一份,称保单不能共用,必须一人一份,才能一起入住养老院。尽管经济困难,但为了给自己和老伴一份养老保障,纪某又给老伴买了一份。两份保单每年交费金额2万多元。
“9年来,我们共计缴费21万余元。签订合同时,贺某给了几张纸和表格让我们填写和签字,对于合同里面的不利条款均没有作任何解释,只是催促我快点签字和缴费。”纪某回忆说,贺某在介绍这款保险产品时,讲得很抽象,对于收益回报具体情况和如何享受养老只字未提。
纪某诉称,合同签订后,一位亲戚曾告诉她查不到该公司有养老院,她一下子就慌了神,急忙询问贺某。贺某拍着胸脯向她保证:“放心好了,要相信公司实力!”还带着保险公司销售经理王某军、李某燕一起劝说,让她看养老院的规划图,称该公司在武汉、海南、北京、上海等地均要建养老院,最多两年就能建成。
纪某还是有顾虑,要求退保,王某军几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称“富贵花”是一款很不错的理财养老保险,现在已过犹豫期,退保很吃亏,还是别退了,并再三强调,理财保险收益不会低,就当是在银行存款,十年缴费期满后收益可观。为稳住纪某不退保,王某军还让贺某送保险佣金到纪某家里。
2022年3月,在准备交最后一年保险费时,纪某拿着保单去公司查询收益情况,被工作人员告知该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不但拿不到一分钱收益,本金更是缩水严重,两份保单最后只能拿到现金价值2万元至3万元,而所谓的豪华养老院更是子虚乌有。
养老钱没了,美好的梦想也破灭了,老人欲哭无泪,陷入无边的自责与恐慌,于是投诉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黄石银保监分局,黄石银保监分局在调查案件事实后,认定业务员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表示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及责任人采取监管措施。
此后,纪某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退还保险费及赔偿事宜,某保险公司均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无奈之下,2023年8月,纪某诉至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法院。
针锋相对
保险公司拒不理赔
庭审中,双方就纪某是否有权解除案涉保险合同并要求退还保费两大焦点展开辩论。
纪某诉称,被告公司违规操作,以虚假宣传诱导原告购买保险,在签订合同时未向原告阅读合同条款,未对相关条款作解释说明,致使原告在保险代理人诱导下签字。在合同签订后,又采取虚假承诺进行欺诈,意图阻止原告退保,行为性质恶劣。原告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还已缴纳的保险费,并且赔偿原告损失。
某保险公司认为,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内容不违反任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效成立,具备法律效力。在原告与被告订立保险合同的过程中,被告均告知、提示原告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中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险责任、免责条款、合同的撤销及解除等事项作了明确详尽的约定。原告在个人保险投保单、银行转账授权书、保单回执上均亲笔签名确认被告订立案涉保险合同的意愿。在被告客服人员的后续回访过程中,原告亦对合同内容予以确认。原告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原告连续缴纳9年保险费,且多次办理保单贷款、账户部分领取、保单还款等业务,以实际行动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义务,这些足以说明原告对案涉保险合同的内容清楚了解。
“当初就是为了能和老伴一起住进养老院,才买了双份保险。”庭审现场,纪某情绪十分激动。纪某表示,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应无效。关于养老院问题,被告一直告知原告在建设过程中,并将相关信息向原告进行展示,使得原告产生错误认识。被告所谓的电话回访,其目的只是询问原告是否已经签收,关于详细阅读提示书和产品说明书等,只是一般的概括性询问,并未告知原告有哪些不利条款。且电话回访中原告的回答,保险代理人都会提前告知投保人如何回答。该电话回访不能证实原告知道和理解保险责任。
“解除合同是原告的权利,但要求全额退保无任何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庭审中,某保险公司拒绝全额退保,并列举理由:一是合同签订至今已11年之久,双方均以合同为依据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律应维持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可期待性,不应罔顾事实随意颠覆民事相对人的合意。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该条明确规定了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是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不存在全额退费。三是若原告要求撤销合同,已超过撤销行使的除斥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之规定,合同撤销权的行使需在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撤销权消灭。
警惕“养老骗局”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涉养老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明显增多。此类纠纷案件主要表现为一些银行、保险机构业务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
一般情况下,这些机构出具的保险合同非常复杂,页数繁多、文字晦涩,包括保险利益、现金价值等大量难懂的专业术语,不光老年人不懂,很多年轻人看到保单都会感到头疼,特别是一些业务员存在故意隐瞒、虚假宣传行为时,部分老年人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之下盲目投保了自己不需要的保险,利益被侵害。
各类“养老骗局”多发频发,暴露了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漏洞,正因社会养老服务不完善、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不匹配、有落差,才给了不法分子打养老服务主意的可乘之机。
笔者在此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养老诈骗套路多,要警惕投资理财、保险代办等骗局,如有需求的老人和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一定要认准有资质、信誉好的保险机构,不要轻信业务员口头承诺和“高回报、高收益”等诱惑,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以免上当受骗。
根治“养老骗局”,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日益增长、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已迫在眉睫,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既要以需求为引导,以市场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专业养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养老需求,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资金压力。又要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应尽职责,丰富养老服务种类和模式,增加养老服务的有效、高质量供给,同时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养老金融发展,更好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和康养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养老服务保障的良性循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治理之责,通过发布风险提示、开展以案释法、深化执法检查等举措,完善行业监管,治理行业乱象,严惩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老年群体合法权益。
来源:人民法院报、大冶市人民法院
作者:张国庆
编辑:李 泽
审核:蔡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