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日本学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中华日本学会主办的以研究日本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学者研究日本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设有热点透析、专题研究、基础文论、学术信息、专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探讨与争鸣、比较研究、人物等栏目。
本期目录
1
变革与循沿:深刻转型中的日本
[日]大西广 韩东育 [日]君岛东彦 朱安新 高 娜
2
福岛核灾害的人权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探析
金 嬴
3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日本“以台制华”政策研究
蔡 亮
4
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
崔 健 刘 祁
5
人工智能发展对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金仁淑
6
日本企业应对“失去三十年”策略研究
肖 宇 闫 坤
内容摘要
变革与循沿:深刻转型中的日本
编者按: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的影响,日本正在经历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转型变革期。依据“日本学刊编辑部年度工作会议暨选题策划会”达成的共识,日本学刊编辑部拟对日本出现的最新变化及时做出学术回应,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撰写笔谈文章,从经济、社会、思潮、同盟战略等角度就此展开探讨和深度剖析,希冀以此引发更多深层次、全方位的思考与讨论。
作者:大西广,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韩东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君岛东彦,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朱安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高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福岛核灾害的人权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探析
内容摘要:福岛核事故的深远影响不仅给日本,也给世界人权事业提出了新课题。二战后日本在核电安全方面长期存在一系列制度缺陷,为严重核灾害下人权问题的全面爆发埋下隐患。福岛核事故涉及十余万民众的撤离,面对核事故处置与核灾民安置的双重挑战,日本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人权危机,对核事故、核污染与辐射风险蓄意低估,在灾区与灾民对策,保健服务、物品与设施提供,特殊群体需求关照等方面违反了灾害情形下人权保障的国内法和国际法义务,对本国及其他国家民众的健康权、环境权等多项基本人权构成侵犯和损害。福岛核灾害人权问题的生成与发展,与战后日美核关系密切相关,可从广岛、长崎、“比基尼事件”等20世纪的核爆被害事件中找到历史根源,霸权、国权与人权三者的复杂博弈直接导致核灾害后日本民众的人权困境。伴随地缘政治的复杂演变,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安全等核时代的重大课题再次凸显,福岛核灾害引发的人权问题也迎来新的历史性节点,值得持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福岛核灾害 福岛核污染水 人权问题 健康权 环境权
作者:金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日本“以台制华”政策研究
内容摘要:从台海外部环境看,长期阻碍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进程的两大外部因素,就是来自美国与日本的战略性干涉。现阶段,面对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与深度化,日本在积极配合美国对华“遏压”的过程中,加大了在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介入台湾问题的力度,并倾向于将“以台制华”与其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目标相嵌合,既强化自身国防力量建设、提高外交自主权,又在实现有效对华制衡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力。日本此举直接导致关乎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一个中国”原则遭到掏空与虚化。对此,中国一方面应围绕台湾问题与日方划定红线,另一方面坚持推动日方与中方相向而行,重新确认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政治定位,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性的双边关系。
关键词:中美战略竞争 日美同盟 以台制华 中日关系
作者:蔡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
内容摘要:技术经济安全以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战后日本不断深化对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及其产生影响的认识,并适时进行调整。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呈现出鲜明特点,最初囿于经济领域仅重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然后在美国打压下被动认识到技术在经济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同等重要,接着开始主动局部试探技术同时服务于经济与国家安全的政策。当前日本更是从战略上积极主动地推进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一体化政策。促使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变化的原因,既有国际形势的影响与自身国家战略的需求,也有历史传承与现实主观认识判断的影响。新形势下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出现的变化或将在军事、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对此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 技术经济安全 技术 经济 国家安全
作者:崔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祁,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发展对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内容摘要:日本人工智能发展起步早,但总体竞争力相对落后。为此,日本政府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总体战略布局和措施安排,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了制造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催生了智能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模式。然而,日本人工智能发展后劲不足,加上制造业保守的经营发展战略,导致其人工智能产业的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改革滞后,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普及率较低,阻碍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利于日本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中国要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社会目标和政策,持续支持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坚持“内育外引”并举,突破人才短缺瓶颈,加深中日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合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日本人工智能 制造业转型升级 劳动生产率 服务型制造业 融合发展
作者:金仁淑,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企业应对“失去三十年”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资产价格下跌与社会总需求下降,是日本企业在“失去三十年”间普遍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经营环境约束。一些日本企业固守传统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并且对社会整体性趋势变化和演进路径缺乏前瞻性判断,因而在这场危机中黯然退场。也有一部分日本企业根据需求变化阶段性调整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和经营模式,紧密围绕全球产业链演进的趋势进行发力并依托对外投资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坚持技术创新、走专业化和“隐形冠军”道路、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细分赛道,最终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日本企业 失去三十年 总需求不足 隐形冠军 海外投资
作者: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排版 | 陆霜滢
本文源于《日本学刊》,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