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留白童年:绘就自由与尊重的画卷
——读《给童年“留白”》有感
叙州三幼教师:王露瑶
文章全文
01
识·何为“留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胡华老师的《给童年“留白”》。
这本书是2023年出版的,也算是一本新书吧。可是胡华老师于我而言却算是一位“故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早在前两年,我便关注了花草园的公众号,在字里行间走进花草园,认识胡华老师。
胡华老师是谁?我想很多人会这样介绍她。(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宣传册》编写专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专家及教师手册、家长手册编写负责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幼儿园女园长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胡华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没错,她就是百度词条上拥有种种头衔的“教育大咖”。而在我的眼里,她是引领团队从自然中发现教育契机的观察者,是坐下来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对话者,更是会蹲下身倾听儿童一百种语言的聆听者。所以我想这样介绍她:她是一位深耕教育的追梦人,是一位和我肩并肩的同行人,也是和孩子们手拉手的同龄人。
带着敬仰,我认真拜读了《给童年“留白”》一书。书中包括了6个部分(有一所这样的幼儿园、梦想并不遥远、幼儿园发展的三个阶段、办学思想的形成、同行者、心与大道和),以管理者、教师、儿童及家长的视角共同完成的记录幼儿园生活的书。书中讲述了为教育环境留白、为教育课程留白、为教育对象留白、为教师发展留白。
书中多次提到“留白”二字,那到底什么是“留白”呢?
道隐无名,大象无形。在美术中,艺术家们认为“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指的是在画面、设计或布局中故意留出空白或未填充的部分。从而突出主题,使画面更加简洁有力,赋予作品以灵动之感。
在教育中,胡华老师认为“留白”是指导者在与幼儿交往关系中的克制、冷静、审慎、尊敬。于是,我便把“留白”理解为了:让孩子们扎根土地野蛮生长,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自由地呼吸。
02
思·为何“留白”?
那为什么要给童年“留白”呢?最近,我在热搜上关注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中国人关键的一生”。
我点进去之后发现其浏览量和讨论度极高,这个话题源自网络上众多“教育专家”的观点碰撞,他们纷纷强调某个年龄段或学段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网友们对此进行了有趣的统计,结果发现,按照这些专家的说法,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被赋予了关键性的意义,于是,“中国人关键的一生”这一调侃之语应运而生。
在轻松幽默的玩笑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了老师、家长及整个社会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然后将这些焦虑与不安化作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强加于他们身上,导致过度安排和规划儿童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儿童本应是一朵肆意生长的玫瑰,然而,这些期望和束缚却变作一层透明的玻璃罩禁锢了他们。我们逐渐听不见孩子们内心发出的声音,甚至孩子们自己也逐渐遗忘了他们发出声音的能力。那么,这样的孩子,他们还是我们灵动生长的“小孩子”吗?还是已经变成了那个还算听话,还算懂事的“小大人”呢?
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这些无形的束缚,还给孩子“留白”的空间,才能让孩子们肆意地生长、自由地呼吸,去发现、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03
论·如何“留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又该如何为孩子的成长“留白”呢?我想主要有两点:谨言善默、释权赋能,去做一个“袖手旁观”的“懒老师”。
在近期我们的柚子课程中,孩子们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摘取高高的柚子?其实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可行性的答案已经在我嘴边呼之欲出,而我选择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孩子。
孩子们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现。并且他们还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出所需工具,并根据工具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判断。
随后,他们依据不同的想法自由分组,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有地说可以找根长棍子把柚子捅下来,有的提议搭个梯子爬上去摘,还有的说用力摇晃树干让柚子自己掉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想法是可行的,有的想法却难以办到。那我想问老师们:能否摘到柚子是评判幼儿活动的唯一标准吗?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讨论中学会了思考与表达,在尝试中体验了合作与探索。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参与实践,即便遭遇失败也毫不气馁。这些品质,难道不更可贵吗?这不仅是一次柚子采摘的探索,更是对“留白”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尊重,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始终对儿童抱有持续的、足够的好奇心,是愿意倾听儿童,和他们一起幸福地创造当下的生活。
每一个孩子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每一朵花开都有不同的声音,就算是不完美的花,也依然可以是勇敢的造梦者。
愿君长存赤子之心,护得童真岁月深。
编审|陈 剑
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