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学海无涯,岁月见证漫漫征途;山高水长,恩师如灯照亮前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研究生工作部,推出“我与导师二三事”专栏,邀请同学分享学术探索征程上的温暖与坚持,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启迪、关于陪伴的南师故事,重温恩师教诲,感受恩师带给我们的无限启迪与力量。
本期,来听听金陵女子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慧婕讲述她和导师的故事……
当我看到 “我与导师二三事” 征稿活动时,便萌生出强烈的写作欲望。然而,彼时正值假期,诸多琐事纷至沓来,令我无暇动笔。回到南京后,恰似雨后初晴,在那浅浅的天边,映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此时,我觉得是时候记录下对我人生而言至关重要、无比温暖的一个人 —— 我的导师金一虹教授。
未见,是命运的前奏
第一次看到老师的名字是两年前,那时候的自己浑浑噩噩,循规蹈矩地准备考研。尽管考试已然临近,可诸多事情却使得头脑混乱不堪。“我真的喜欢吗?”“未来会后悔吗?”
其实,头脑中出现这些疑问的时候,答案就早已出现了。那时候我被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解读深深吸引,发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视角,顺藤摸瓜,我发现了金一虹老师的名字。我依稀记得那篇名为《抗日烽火中的知识女性》的论文,其内容是金陵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纷飞的情境下不放弃、不停歇,为了理想、民族以及众多与她们共命运的人们,顽强不屈地进行抗争。吴贻芳、徐亦蓁、郑小瑛、严彩韵……革命岁月的热血与激情,像一把火点燃了我的梦,过去、现在、未来,而此刻,我站在历史的中轴线上。
一瞬间,自己的头脑清晰了,那是二十多年从未有过的感受,对新世界的向往,对蓬勃生命力的向往。不知从何处涌出了一股力量,一个声音在问:“准备好了吗?去试试!”于是,我便义无反顾地奔向这条小径。现在回想,仍会觉得那时的自己有些幼稚,年少难免轻狂,因为一个理想主义的火花便毅然决然地全力拼搏。只要前方有光,就有力量。
寻觅,是双向的奔赴
努力了很久,我终于来到了南师。第一次从北方来到江南水乡,潮湿的空气让呼吸道和内心都多打了几个喷嚏,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不由得内心充满期待,当然,也带着一丝慌乱。按部就班地上课,迟迟不见选导师的消息,终于在第四周,要选导师了,我内心忐忑不安,“该选哪个老师呢?”“老师看得上我吗?”第一次见到所有老师时,每一位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呀,那位就是金老师啊!那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话条理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带着熟悉的北方味儿,一下子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激动又紧张,讲述自己怎么一路走来这里,带着怎样的期待和情感。在双选的纸条上,我第一个便写下了老师的名字。我当时心想:“可能是种奢望,但万一实现了呢!”
等待结果的过程很漫长,这位老师选了这位同学,那位老师选了那位同学。唉……那我呢?“陈慧婕同学”一下子喊到了我的名字,谁?金老师?选了我?真的假的!一下子有些不真实,那曾经只在论文作者一栏看到的人,现在竟真成为我的导师了吗?那可是写出《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的学者,跟费孝通先生去江村调研的智者,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写出那么有力量的文字的人,感觉遥不可及的存在,竟然选择了我!老师说,选我是因为感觉到了我身上的热情和冲劲。写到这儿,我不禁眼眶湿润,过去一年的迷茫和孤独,无数个深夜里的自我怀疑,周围充斥着阻碍、反对与不信任的声音,但只因坚守着一个信念,第二天擦干眼泪又重新出发,这条独自前行的道路,我靠着一口气和一股劲支撑着自己走到这里。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何况是一个年轻人“虽千万人吾往矣”那份略显稚嫩的决心。但,老师看到了我。“人生最难的是被理解”。那一刻,始终笼罩着阴霾的生活似乎透进了一束光,那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这匹不起眼的“小马”,也终于被“伯乐”看到了它因奔波千里而磨破的蹄子,被温柔地摸了摸头。
师生,是真诚的关怀
还记得那是入学后的第一个月,初到南方的我水土不服,频繁生病。异乡的美景固然吸引人,但那些陌生的词汇和各种未曾体验过的事物也像一种藩篱,文化环境的差异,映衬得自己像刚进城的傻大姐。融入新环境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孤独,时常自我为难,却又不想和家人诉说烦恼,怕增添更多压力。
远方的朋友们无法相见,他们的关怀和安慰固然温暖,但终究还是需要自己咀嚼和消化。这时候,我鼓起勇气,试着给导师发了微信,倾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字里行间或许显得有些傻气和单纯。我想,肯定不只自己有这样的经历。从特殊到普遍,精英主义的隐形规则和隔离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作为普通人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答案?信息发出去后我便有些后悔,心想:“老师那么忙,我这是在干什么啊。”但没想到,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消息,并约我见面聊天。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聊到晚上七点,四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从自己的成长过程说到原生家庭的种种,从外部环境变化说到内心的迷茫与挣扎。老师耐心地听着,从未打断过我。待我说完,老师从一个长辈的角度出发为我分析问题,提到了她以前的学生,他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她说,“小镇做题家”群体的出现是时代的烙印,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概括每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看似是当下的问题,实则是历史的重复,前有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理论,现有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我在说、老师听,老师说、我在听,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完全地尊重和包容,一个长者不嫌弃一个小辈幼稚的问题,而是温暖地包容着我。老师又从学术的角度为我展开更广阔的视野,慢慢引领我走出自怜狭隘的认知。遇到老师,像是茫茫海面上看到了一座灯塔,给昏沉的眼睛带来了一抹金色的光芒。
谈话结束后,我的内心犹如石块投入水面,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那时候我知道了,自己是块海绵,内在知识匮乏时外在便显得轻浮,该做的就是不断吸收知识、多学习,“小镇做题家”又怎样,日子是过以后,不是看以前啊!第二天,老师又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分享了她内心的感受,又给我推荐了各种书目,鼓励我深入研究。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看完消息之后感动得默默落泪,这种真诚的关怀、纯粹的温暖、完全的包容,是人生第一次。
那一刻,老师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我便知道,这条路我走得值得。
前行,是无限的力量
科研的道路上,老师总是会为我着想、给我机会,我内心非常敬佩老师对待科研的执着精神和坚韧力量。这个年纪,别的同龄人或许已悠哉悠哉地到处旅游,但老师最热衷的依然是研究,对历史和社会学的热爱,对各种普通人内心的探索。当她在谈及研究和相关经历时,便双眼闪着光,滔滔不绝。一旦得知某个研究对象终于愿意接受访谈,老师便立马不顾千难万阻,跨越几千里都要赶到访谈现场。她每天都忙碌着,经常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因为怕错过当时的真实感受,所以不惜从夜晚偷些时间,连夜记录下来。
图为金老师学术讲座
真实真诚、坚定热情、人文关怀,这些强大的能量时刻感染着我。曾经,面对很多事情,“社恐”的自己总会下意识张大嘴、摆摆手,想要逃避,但老师总是鼓励我说:“不妨去试试,万一成了呢?”在老师漫长的研究生涯中,遭到拒绝是常有的事,但常常有不断坚持、最后取得成功的时候,努力尝试过便不后悔,成功了便是惊喜。在老师的鼓舞下,我逐渐变得更加勇敢,拒绝就拒绝呗!主动才有机会,说不定就成了呢!于是,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联系调研对象,介绍自己和研究项目,展现我的真诚,没想到,还真得到了反馈!看着微信上的那句“你好,请留下联系方式”,我激动得难以置信,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师。“哎呀,还真行!”,老师的夸奖让我欣喜万分,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更加充满信心。
其实我知道,若非老师的鼓励,我就无法取得今日的成果,是老师的温暖、包容与关怀治愈了我,让我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更是老师满腔的热情和能量点燃了我内心的勇气,激励我不断挑战自己,追求卓越。老师,衷心感谢您!人们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我更想把您比作一道彩虹,是雨后的那一抹淡然而又缤纷的存在,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予我前行的力量。
还有很多故事,怎写得完呢?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未完待续,愿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你,在迷茫的时候,记得永远向前走,永远别放弃。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编 辑 审 核 | 南师研究生 徐子涵 汤玉欣 陆 怡 朱志义 李 敏 |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