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家庭,与南师有着深厚渊源,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红线紧紧相连。一家三代,五颗心灵,皆在南师这所百廿学府中找到了归属。三代南师人如同接力赛中的健儿,一棒接一棒,传承知识火种,书写时代华章。他们就是王士鸣、陶萍、王镇生、唐芽、王晓棠一家。今天,让我们聆听2009级校友王晓棠带来“一家三代,都是南师人”的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传承与荣耀。
“30后”南师人
王士鸣(中文系) 陶萍(教育系)
王镇生(教育系) 唐芽(教育系)
王晓棠(教育科学学院)
从左至右依次为:校友唐芽、王镇生、陶萍、王晓棠
往昔峥嵘,追忆南师岁月
爷爷奶奶:“30后”师范生
1955年,丹徒县高资小学,一对年轻的教师夫妇经组织选派,走上报考大学之路。“那时,我们已经工作四年了,许多书本知识都已渐渐遗忘。可为了能顺利参加考试,我们四处托人,好不容易从高中借来了复习资料。别人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我们满打满算只有短短几个月。”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人互相支持鼓励,分别考取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教育系。他们就是我的爷爷王士鸣和奶奶陶萍。
求学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在那个年代,两人能够同时考上大学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因此,无论面对多少困难,他们都携手并肩,坚定地走了下来。奶奶常常回忆起那段时光,提到上学时自己身体一直不好,有一次在课堂上感到不适,回宿舍休息的路上偶遇一位老师。老师见她脸色不好,关切地问长问短,得知她要回宿舍休息后,还主动邀请她搭乘自己的汽车。这位老师,就是中国教育界大师、时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让人深感温暖。
爷爷奶奶告诉我,他们上学时南师大校名还是南京师范学院。校园虽不大,却有着浓厚学术氛围与美丽景致,从校门到孔子像的距离,仿佛就是他们青春岁月的缩影。那时校园里的山坡上种满了鲜红的玫瑰花,美得如同仙境一般。在那个年代,女生上大学的机会十分珍贵,奶奶作为一名追求进步的女青年,更是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校园里学习氛围非常好,每个学生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1959年毕业后,爷爷奶奶被分配到盐城师范专科学校(现盐城师范学院)。他们将南师教书育人的红烛精神带到革命老区。爷爷奶奶常跟我说起,当时由于师资有限,很多大学都面临教师短缺的窘境,一些老师不得不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教学,也要负责学生生活上的琐事。不少老师把家搬进学校宿舍,以便随时响应学生的需求。
爷爷一向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待工作更是全力以赴,在退休后的十余年里,他对儿孙的教诲和学生的关爱也从未有过片刻中断。2007 年,爷爷溘然长逝,那些曾经受教于他的学生们纷纷赶来吊唁。他们回忆起爷爷用毛笔批改作文的情景,那认真专注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岁月悠悠,再续南师情缘
爸爸妈妈:“60后”师范生
或许因为爷爷奶奶皆毕业于南师,爸爸王镇生的成长之路也伴随着南师的故事与传奇。他勤奋努力、刻苦学习,1980年夏,爸爸终于成功考入了南师大。
那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不少“老三届”考生和父亲一同踏入大学的殿堂。入学时,父亲只有20岁,上课时,经常会看到不少近三十岁的“大叔级”同学和小伙子们一起听课。“其中不少人都结过婚了,虽然是同班同学,但年龄相差很大,读书也比我们用功多了。”高考重启之初,大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特别是英语课程,几乎零基础,当时班上不少同学都在这门课上“栽过跟头”,但是同学们学习热情丝毫未减。班上学习英语特别困难的有四个人,其中有一位甚至因英语单科留级,然而,这四个人当中,后来有三人考取博士,成为一段佳话。教育系80级学生有幸聆听鲁洁、班华等资深教授的教导。当回忆起鲁洁老师时,爸爸满怀敬意地说:“鲁洁老师教育学造诣深厚,课堂风格独树一帜。她从不单向灌输知识,而是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治学严谨,令人由衷钦佩。”
左起第一位为校友王镇生
命运似乎特别眷顾我们与南师这段缘分。我的妈妈当时在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第二附属幼儿园担任总务主任,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但在工作之余,她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通过自考,同样踏入南师的校门,获得南师学前教育师范、教育管理双本科学历。这不仅仅是一种缘分,更是对南师教育质量和学术氛围的认可与信赖。
1993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爸爸又一次踏入南师随园校区,开始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期间我和妈妈曾前往南京探望他。那时我年仅3岁,对南师的最初印象也源于此。小小的我,只见满目林荫碧绿、鸟虫自怡,并不懂得什么叫作“人文气息”,只知拉着父母拍照留念。殊不知,那时脚下所踏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过大师们的足迹:时而与徐悲鸿的步履重合,时而追随陶行知的步伐,时而与唐圭璋的脚印相遇,又时而仿佛踏上了杜威曾走过的道路……
时光荏苒,一家五口是校友
2009年的盛夏,高考成绩公布,我和万千考生一样,站在了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开始报考大学志愿。这时,爸爸并未直接给出建议,而是找来南师百年校庆宣传纪录片给我看。脑海中封存了十多年的随园美景又一次鲜活起来。为了更直观地感受新南师新面貌,爸爸特意带我前往南京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此行,我惊讶地发现,仅仅十年间,南师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来后,我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书上写下人生中最坚定的一笔: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至此,我们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成了南师校友。
2013年毕业时摄于南师大随园孔子像前
本科毕业后,王晓棠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
回溯流年,细数往昔。我在南师深切体悟到老师们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他们真正做到了躬身示范,诠释了“何为良师”“何为匠心独运的教育”。这种情怀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南师人的心田。岁月如歌,情谊绵长。去年,正值我们毕业十周年之际,重返母校相聚,那份久违的温暖与感动瞬间涌上心头,老师们亲切地历数我们在校期间的点滴。尤令我动容的是,我的导师顾荣芳老师,还能说出我本科论文题目。那一刻,我的心被一股暖流紧紧包裹,那是被珍视、被铭记的幸福滋味。
三代校友,三代风华。这是命中注定的美丽缘分,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有家风的烙印。他们如同校园里四季更迭的花朵,春之绽放、夏之热烈、秋之丰硕、冬之坚韧,各自绽放着不同的光彩。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南师人”的热血在一家三代人的身上流淌。他们与南师的故事,就像一首悠长的诗,流淌着岁月的温柔与坚韧。让我们在南师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继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与远方。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编 辑 审 核 | 教科院校友会 徐子涵 汤玉欣 陆 怡 朱志义 李 敏 |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