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导师二三事 | 承“厚生”之心,传科研薪火

教育   2024-10-20 08:22   江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学海无涯,岁月见证漫漫征途;山高水长,恩师如灯照亮前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研究生工作部,推出“我与导师二三事专栏,邀请同学分享学术探索征程上的温暖与坚持,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启迪、关于陪伴南师故事,重温恩师教诲,感受恩师带给我们的无限启迪与力量。
本期,来听听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旺讲述他和导师的故事……

选择:矢志一流者的契合


我有幸成为黄和教授的博士生,是时与运的结合,更是思想与灵魂的契合。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一造福中国与世界的突出贡献,成为我渴望开启微生物学科研道路的初心,也在我心中刻下了“经世致用,攻坚克难”这有关科研精神的八字箴言。

如果说年少时期的榜样让我微生物学科研的初心得以萌芽,那么我的导师黄和教授则是真正带我走上了这一条荆棘与鲜花并存的道路。在读博阶段遇到黄和教授是我人生一大幸事,正是他带领我在科研学术的领域深耕,让我年少时期的宏大梦想逐步具象化。

教授也是一个愈博愈专、追求高远且脚踏实地的人。他在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让我看到了一个“致用者”所具有的矢志一流的追求和行稳致远的品质。正是他“做好细小的事、把细小的事做出一流的效果”的科研品质教会我将自己迈入微生物学科研领域的宏大动机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并落实到具体的阶段与具体的事情上。

黄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上的师生合影

眼光前瞻、脚步踏实,这样的追求想要在科研途中落实并非易事。成为黄教授的学生,就是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读博生活。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当时,我感谢那个选择了“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攀登之路的自己。

科研的道路绝非坦途,每一位在路上的前行者都会度过一段困惑的时光。我也是如此,在读博期间,我也曾经一度为了未知的将来而焦虑,但黄教授的鼓励成为激励我科研生涯开拓下去的力量源泉。他讲:“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科研生涯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段锐意进取、想法灵活且富有创建,要把青年时期的每分每秒都锻造出它该有的效益和质量。教授不仅是如定心丸一般的存在,更是一位踏实的规划者与执行者。在博士生涯伊始,我对自己的科研道路规划尚不明晰,对未来的方向也未确定。黄教授不仅帮我找到了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一直激励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精心钻研每一项课题,以务实之力谋求长远发展。

致用而不急功近利,拼搏而不被结果所困,追求人生的每个时段应当有的效益和质量,是组成经世理想的“每一步”,也是黄教授教会我的重要人生课题。

成长:互竞互助的团队科研路


如果说科研道路是浩瀚之海,我们的LICME团队就是志同道合者共同登上的航船,而黄教授就是这艘船的掌舵人。

LICME(工业催化与微生物代谢工程实验室)是我科研道路上十分重要的平台,我们团队在黄教授的带领下,把竞争与合作的精髓最大化发挥,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在切磋和互惠中协同成长。

LICME科研团队留念

教授是我们团队的掌舵人,他不仅能够提供科研理念的前瞻理解,更能敏锐洞察实践的缺口,在现实关切和实践引领中做扎实的研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他切实做到了引领而不干预,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给予建设性的指导。

在研究裂殖壶菌的过程中,可借鉴的前人成果很少,团队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裂殖壶菌生产功能性脂质化合物研究和一般模式的微生物研究不同,这个菌种转化成功率很低,非常考验科研人的耐心。在未知的道路上,没有人知道转化能否成功,转化周期的长短也不确定。

但是,读博的时间是有限的,产出成果的周期也是有限的,当我在探索的途中产生焦虑和迷茫时,黄教授建议我“以终为始”,既然顺向导出结果的道路十分漫长,那么不妨按照逆向思维做事,假定需要这样的结果,再用我的实验去验证,这样的逆向思维不仅提高了我的科研产出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天然就带有检验的效果,能够帮助我甄别优劣,做到取材优化。在这条漫漫科研的航路上,黄教授总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于迷雾中指引方向,让我拨云见日,向更深的科研“海域”前行。

除了个人研究的深入,在团队成员们攻坚克难的路上,我们也借鉴、转化、吸收其他团队的优质成果,作为我们团队的有益补充。黄和教授与孙小曼老师也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指导团队成员以空缺为机遇,转换自己的研究思路,灵活应对各类问题。在教授们的教导和帮助下,团队成员们积极将个人读博期间的目标与团队利益结合起来,为团队建设提供自身之所长。在互竞、互惠中,我们的LICME团队一直葆有新鲜的生命力和研究动能。
师承:在锐意与新意中勇争潮头


如今,我已经完成了从博士生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在微生物领域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承载,传承老师的科研精神,在锐意和新意中激励后生勇争潮头。

作者毕业时与黄教授的合影

遇到黄教授之后,“厚生”的概念对于我来说变得更加具象化,黄教授会在每一次和我们的交流中,鼓励我们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他对学生生涯规划的细致与严谨让我受益一生。读博期间,有许多师弟师妹以LICME团队为平台,启航自己的科研之路,在项目分工协作与朋辈引领下,他们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有不少已经前往北大、清华、南大、中科院及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科研课题是我们传承薪火的载体,互竞、互惠是我们团队的优良传统,黄教授总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们创造学习、锻炼机会,在这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中,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发光体。

未来,我将铭记恩师的教诲,带领我的学生做出更多既精深又温情的探索,善作善成,致用但不功利导向,经世但不悬浮空想,为微生物研究领域培养更多具有研究潜质的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往期推荐:





追光的你们,终会光芒万丈!




全员升学,这个宿舍“研”值拉满!





我与导师二三事 | 师者济其物,犹怜草木青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南师研究生

编   辑

王熙媛 汤玉欣

审   核

曹晋婷 朱志义 李   敏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