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里的苏韵,哪个让你最上头?

教育   2024-10-21 11:45   江苏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第十四届读书节举办“南腔北调”江苏方言朗诵赛,南师学子用方言诵读经典,以乡音传递书香。



本届赛事中,三十多位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奖。他们用各自家乡的方言,生动地诠释了江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风情。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展现了朗诵者们优雅的语言技巧,更是对江苏方言韵味和情感的深刻表达。我们摘录其中几篇朗诵佳作(排名不分先后),共同体验江苏方言的非凡魅力,感受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



01

《春》(吴江话)

朗诵者:贝家悦(文学院)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0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兴化话)

朗诵者:徐霖娟(教育科学学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宋]




03

《学堂》(苏州话)

朗诵者:丁铭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苏州话民谣笔录:

大清老早,掼只书包。

份量蛮重,作业要交。

昨日夜里,老早困觉。

节目再好,遥控器要上交。

为撒大人,比伲逍遥。(蛮好哉,伲小晨光电视机啊没有咯嘞)

等侬长大,抱来哩困觉。

七点钟出门,伲最勤劳。

公交车上,牛奶面包。

学堂升旗,大家立好。

bpmf,全要记牢。

三三得八,(到底多少?)回答不出,有点烦恼。

课间休息,不要乱跑。

中浪吃饭,胃口蛮好

就是味道,不及阿婆烧得好。

看见老师,真有礼貌。

铅笔橡皮,能用就好。

互相攀比,勿不必要。

身心健康,顶顶重要。

团结同学,非作兴打小报告。

读书卖力,赛过告爷娘赚钞票。


民谣解读:

这首民谣是苏州小学生对一天生活的自述,从中体现苏州人从小就深受苏州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熏陶。苏州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水乡文化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塑造了苏州人勤劳、节俭、好学和孝顺长辈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中的“就是味道,不及阿婆烧得好”,从一个小孩口中说出,但实际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外漂泊的游子总会怀念妈妈的味道,而苏州人似乎更喜隔代亲,孙儿与爷爷奶奶更为亲近,老一辈的思想也随之有所传承。


最好一段中“读书卖力,赛过告爷娘赚钞票”,其意思是用功读书,就好像在给父母赚钱。其实这也是我从小受到的思想熏陶,我也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补课机构未被严查打击时,学生间补课现象频频,花费也是水涨船高,而课堂学好不沾校外机构,确实是为父母省下了大笔花销。而且民谣的传唱大多是民间家庭真实写照,这样的劝告,反映的是苏州人民对于“读书是底层人翻身的最容易途径”的认可。自古苏州也出过不少状元,状元文化在苏州也可谓是流传甚广,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也正是这首民谣中所体现的。


民谣寻根:

苏州的民谣,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描绘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土人情。它以吴侬软语为载体,诉说着苏州人的生活琐事、爱情悲欢和历史变迁。在这些民谣中,我们可以听到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美景,感受到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也能体悟江南水乡的烟火气息。


这些民谣也展现了苏州人民勤劳、善良、热情的品质,虽然民谣也有抱怨生活吐露烦恼,但总体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中庸之道。总之,苏州的民谣是一部生动的地方志,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千年古城的韵味与风情。



04

《祖父的园子》节选(阜宁话)

朗诵者:李敏怡(文学院)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并不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同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05

《嫑眼热人家》(南通话)

朗诵者:宋玥颐(强化培养学院)


有一对兄弟,寻呶一对姊妹做嬭嬭[1]。佫个姊妹两个老蛮呢,把佫个兄弟两个弄地死冒冒[2]哩。佫个兄弟两个一弄就给嬭嬭顿骂,心上老不丝泰哩[3],嘴上又不敢说。只有天天日里到田里做事哩时候,互相诉诉苦。

佫天子,佫个兄弟两个正好赖田里做事。就看到西头下有个女哩牵呶个马过来唠,马上还坐唠个男呢。佫个弟子就咑下他家哥哥说:“你看,佫两个人肯定是妻夫两个。看看人家多来事,男呢骑唠赖马上头,嬭嬭倒赖下头子牵马。不懂人家怎嗷能把嬭嬭弄呶更吶伏贴的。” 他家哥哥就说:“我们去问问他去,也跟人家学学经验。”

他们就跑到人家哩马跟下,佫个哥哥就跟马上呢男呢说:“老哥,请问你们两个果是夫妻啊?”马上呢个男呢就说的:“对哩啊,你们甚事啊?”佫个哥哥就说:“没甚事,没甚事,我们看到你家嬭嬭自家不骑马,把马给你骑,觉猜你家嬭嬭老好哩。不像我们两个哩嬭嬭,蛮呶不得过,辄是咑我们吵死[4]。你果有甚呢经验啊?你们怎嗷夫妻关系更吶好哩唻?”

坐唠马上呢个男呢一拍大腿:“好个魂啊,今朝早上我稍微咑我家嬭嬭多唠句淡话[5],她拿唠个擀面杖就把我哩个脚打折叨,更时候是带我上医院里看去。”

佫个故事告诉我们:嫑眼热人家,人家骑高头大马,甩唠没的魂。其实人家吃的苦,只有人家自己知道。

注:
[1]嬭嬭:音nā nā,妻子、老婆
[2]弄地死冒冒:大意为管得很严
[3]丝泰:又作舒泰,即舒服、舒心的意思
[4]辄是:动辄、时常;吵死:吵架
[5]淡话:指闲话



06

《叶兆言说南京人》(南京话)

朗诵者:黄新程(强化培养学院)


关于南京人,关于大萝卜,作家叶兆言在《南京人》一书中写得十分透彻,选录一些有意思的片段分享给大家:

南京大萝卜无所谓褒贬,它纯属是纪实。用大萝卜来形容南京人,再合适不过。南京人永远谈不上精明。

南京大萝卜是对南京人一种善意的讥笑。在南京大萝卜这个话题上,最集中的看法是“淳朴”“热情”和“保守”,这三个特征从三个方面,确证了南京大萝卜是“实心眼”的特点。

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南京大萝卜的身上没有太多的城市优越感。

城南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地大于城北,城南人似乎更能代表南京人,他们说着地道的南京话,生活习惯中保留着大量老南京人的习俗。

南京人不像四川湖南等地那样固执,没有辣就没有胃口,也不像苏南人那样,有了辣就没办法下筷。南京人深得中庸之道,在品滋味时,没有地方主义的思想在作怪。

南京人难免附庸风雅的嫌疑,太爱尝鲜,太爱吃没吃过的,太爱吃名气大的,一句话,南京人嘴馋,馋得十分纯粹。

历史上南京喝茶喝酒,都是行家好手,南京人的舌头,一点也不比别的地方的人差。虽然南京本地并不盛产茶,也不擅长酿酒,可是南京人喝的品位,并不低。
南京人什么茶都吃,什么茶都吃并不意味着不挑剔。南京人在喝茶上也充分体现出自己融会贯通的个性。

南京人能喝酒,我觉得主要特色不在于量大,南京人不是酒中的好汉侠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不是典型的南京人的做派。地道的南京人喝酒,依然还是《儒林外史》中的那种喝法,没有什么菜不能下酒,剁半只鸭子,买几块或香或臭的豆腐干,就行。喝酒就是喝酒,没多少穷讲究。

南京有个玄武湖,向来是南京人民的骄傲。南京人改不了喜欢热闹的毛病。



07

《皮五辣子》(宝应话)

朗诵者:范丙旭(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话说皮五癞子听见爆竹之声,沿途探听。谁知南门城门口有一个姓张的,开张一个粉团店,今日挂牌开市,门口热闹非常。排了许多桌凳,上下人共七八个,忙个不了。五爷到了粉团店门口一看,有张案子摆些粉子,堆了一堆:有豆沙的,也有肉的,放在案上。外面有些人在块等粉团,拥挤不开。谁知皮五爷进了店,恭喜了一声,坐下,闻见粉团,一阵香味到了十二重楼,解馋补虚开胃口。皮五爷忍不住开口问道:“开店的,你姓什么?”开店的答道:“我姓张,弟兄三个,住在南京水西门城外。大家兄叫做张松,今年四十二岁,有个侄儿二十四岁;二家兄叫做张崇,年三十六岁,有一个侄女儿十八岁;我小的年纪二十八岁,尚未有后代,生过数胎不存。”谈了半会闲话,说毕了,五爷开言叫声:“店东你赊几个粉团我吃吃。”

店东说:“我今日才开店,利息甚微,未曾大发利市。我小店一概不赊,况尊驾我又不相识,请到别处去赊罢!”皮五爷听见一番话,他有底气,叫声:“店东,你看放亮些,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你赊么?当初你家令尊翁姓张,你们弟兄三个。”一长一短说了半日话,谁知俱是张三告诉他的话。五爷又说:“你家令尊当日借我家父亲四百两银子,至今本利未还,到了如今你开了店,认不得相好的了?我今日来恭喜你的,说赊几个粉团,你倒一毛都不拔了!爽利些,是你的造化;若要没得,就将历年本利一并算还我,我就罢了;要是没得还我,我叫你这个三官店就开不成,同你打场恶官司,花的你干干净净!”旁边站闲的说道:“只怕你家是该他的,不然,他如何晓得你家根底?”开店说:“是我同他谈心的!”那人道:“在我看起来,赊几个与他罢。”开店的不肯,说道:“我又没有大发利市!”皮五癞子听见说:“你没有大发利市,我代你发利市!”腰内拿出大钱一文,朝钱筒内一丢,咕咚咕咚的响,口里道:“一本万利。”就走到案上,自己取了一个土络子,又自己装了二十个粉团,出得店门,说道:“姓张的,今日我皮奉山多谢你了!”五爷拿了粉团家来,喊声奶奶,叫奶奶吃粉团。奶奶只吃三个,五爷倒吃了十七个。吃毕,他奔叉鸡王二家赌去了。一连数日不归家。



0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淮安话)

朗诵者:马雅雯(文学院)



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江苏淮安,今天我就用淮安话来讲一讲他的故事。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又不敢怎样,大家只能劝慰她。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END


往期推荐






全员升学,这个宿舍“研”值拉满!


追光的你们,终会光芒万丈!


南师毕业→雪域高原,她循梦而行!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编   辑

审   核

图书馆

叶朋彬

曹晋婷 朱志义 李   敏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