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据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从有文字记载起已传承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养生治病手法。艾灸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对人体穴位或病灶进行热灸,以此促进气血循环来达到治疗作用。
艾草因独特向下寻水的药性,被古代军队用于探查地下水,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能寻找并指示水源。
正因为艾草有温经、去湿、散寒的功效,而且药力是向下向内的,因此具有快速壮阳发热的效果。如有的人灸关元、神阙等穴位,灸完会感觉到小腹温暖舒畅。
但是,艾灸并非包治百病,但有些情况是不能灸的,否则就会灸出问题,使病情更加复杂。
不能灸之一:外感伤寒
这个问题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就讲了。如下: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得了热感冒(口渴、不怕冷、出汗、发烧)时不宜艾灸,因为艾灸虽能出汗,但不能有效驱邪,反而会耗损津液,导致皮肤发黄、惊痫、筋脉抽搐等症状。火灸过度会进一步加剧津液亏损,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不能灸之二:肠胃实热
伤寒论还记载有: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指的是肠胃有热的问题,表现为烦躁和口渴,这是体内津液不足的信号。如果此时进行火灸,会进一步损伤肠胃中的津液,导致便秘、小便困难,以及尿液发黄。
不能灸之三:血虚之人
伤寒论还记载: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脉之人(脉象弱的人)应谨慎使用艾灸,因为血虚时艾灸可能导致气血循环失衡,使得原本血少的部位更加缺血,而血脉中的血流量增加,造成“追虚逐实”的现象,结果是血虚的部位更加虚弱,血脉充实的部位更加充实,从而打乱了正常的气血循环。
综观以上三不灸,处处以伤耗津液有关,需要补充津液的,却没补充,反把它灸跑;需要补气血的,没有补充,却把不够用的血灸跑。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治疗效果,反而帮倒忙。
扫码加入>>全国灸友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