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压力指标,其降幅最高可达45%。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急性肺淤血和肺水肿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严重,对我国35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3%,约有890万患者,且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与基础心血管疾病、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需紧急评估并给予综合治疗以改善预后。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由沙库巴曲(脑啡肽酶抑制剂)与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复方组成,用于降低血压并抑制心肌重塑。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我国获批的适应症有两个:一是用于射血的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NYHA II-IV级,LVEF≤40%)成人患者,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二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
目前沙库巴曲缬沙坦已在北美的研究中显示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显著疗效,尤其是在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方面。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关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亚洲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近期,由Atsushi Tanaka等人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旨在评估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院内开始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试验,旨在评估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在院内启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
研究对象为因AHF住院且在入院后7天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成年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有376名。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转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
另一组继续使用ACEI/ARB。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NT-proBNP水平在8周内的比例变化。治疗在随机化后48小时内启动,并在第4周和第8周进行随访评估,以测量NT-proBNP水平的变化。
研究在日本的44个医疗中心进行,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NT-proBNP的水平变化:
两个治疗组的患者在8周内都经历了NT-proBNP水平的下降。
对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在第4周时,NT-proBNP水平下降了35%(在-42%到-26%的置信区间内),而在第8周时下降了45%(在-52%到-37%的置信区间内)。
对于对照组,在第4周时,NT-proBNP水平下降了18%(在-28%到-8%的置信区间内),而在第8周时下降了32%(在-40%到-23%的置信区间内)。
通过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在降低NT-proBNP水平方面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在第4周和第8周时,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相对于对照组的比例变化分别为0.80(在0.68到0.94的置信区间内,P=0.008)和0.81(在0.68到0.95的置信区间内,P=0.012)。
图1. NT-proBNP水平变化
以上数据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期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且效果优于对照组。此外,在不同亚组的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也显示出类似的降低NT-proBNP水平的效果。
安全性分析:
在394名参与者的安全性分析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组195人,对照组199人),临床事件和特别关注的副作用发生率均较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共发生59例严重副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组29例,对照组30例),其中仅3例(均在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可能与研究相关(1例脱水,2例肾功能恶化)。两组均未出现血管性水肿。
图2:特别关注的临床事件和不良事件
这些数据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表现相似,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都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有效降低心脏压力指标NT-proBNP的水平,特别是在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中效果更明显。同时,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日本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没有显著的副作用。这表明,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患者主要为日本人可能导致结果的地域和种族局限性,研究时间短难以评估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部分开放的设计可能影响结果的客观性,以及未全面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潜在好处,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