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评议
作者:胡智锋
责任编辑:杨天东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11期
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提要:《志愿军:存亡之战》聚焦抗美援朝中的“铁原阻击战”,展现了志愿军的智慧与勇气。影片通过创新的“线圈式”叙事结构,将多个独立故事融合为整体,塑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精细的细节设计与情感表达赋予影片深刻的情感力量,开创了战争片创作的新方向,展示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信,为当代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志愿军:存亡之战》 战争片创作 “线圈式”叙事结构
由中影集团制作、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国庆档上映后受到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志愿军》系列电影的第二部,该片在主题、结构、人物、细节、情感等方面均有亮点,为战争片创作做出了新的探索,积累了新的经验。
一、挖掘与呈现志愿军的独特智慧与胆识
在主题方面,影片开启了同类题材影片全新的境界与格局。如果说《志愿军:雄兵出击》更多从宏大视野上描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过程,凸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然性,尤其是正义性,那么《志愿军:存亡之战》则聚焦这场战争的关键性战役。主创们在广泛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抓住了“铁原阻击战”这个影响战争全局走势、以往又较少提及的重要战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除去大家熟悉的勇敢、顽强等传统主题,该片切入了以往较少触及的领域,以“铁原阻击战”为核心,深入挖掘与呈现志愿军将士的独特智慧与胆识。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彭德怀司令员审时度势,下达了在铁原阻击美军的最高命令;军委作战部参谋李默尹为了更好地掌握前线情形,主动请缨,下到189师进行实地调研,并作出了“水库开闸放水,阻止敌人前行”的关键决策;李参谋的儿子——一营指导员李想则是根据敌强我弱的现状,采用“化整为零”的阻击战对策,将部队拆解为一个个战斗小组,抢修工事,形成包围敌军的星罗棋布的网状工事圈;军事工程专家吴本正为了减少部队损失、更加精准地释放武器的功效,不仅召开现场会议,深入调研武器的具体使用情况,还亲临战场,与战士们近距离观察与体会火炮攻打敌人坦克车的实际成效,做出“以巨石、铁板等为辅助,诱敌深入,干净利索地消灭敌人”的有效举措;孙醒等战士更是灵活多变地包抄敌人装甲兵,在火炮等掩护下,机敏冲顶,直接打击敌方有生力量。此外,志愿军将士们还根据特定地形,快速挖通通向对方的地道,通过地道绕到敌人背后,把敌方打了个措手不及;捆扎稻草人迷惑敌人;李晓这位曾在联合国代表国家做过翻译员的女英雄,此时则登上汽车,以地道的英文广播向敌人喊话,配合主力干扰敌人进攻的节奏与步伐······这些不仅体现了志愿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从全新视角彰显了志愿军面对强敌所释放出的令敌人无法想象的超绝智慧与胆识,向世人展示了志愿军这支伟大的队伍不仅有勇,更是有谋;不仅有胆,更是有识,揭示出志愿军在生死存亡之际所取得的巨大胜利的更加深层而极具说服力的原因。这样的主题挖掘与呈现也显示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战争片创作,已不仅是在表层描摹我军英勇无畏、敢打敢拼的风貌,而是在更深层次向世人揭示出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动力缘由,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主创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乃至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二、“线圈式”叙事结构
该片采用“线圈式”的叙事结构,形成“形散神不散”的艺术张力。所谓“线圈式”叙事结构,意味着围绕一条主线,将本来没有多少关联的诸多“小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主创们删繁就简,将该片的主线确定为“铁原阻击战”。尽管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事件数不胜数,主创们还是抓住了这个决定战争双方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予以大书特书。诸多“小圈”分别从不同层面和维度展示出志愿军将士丰富多样的风貌与神采。作为军委作战部参谋的李默尹,与作为一营指导员的李想以及翻译员的李晓,组成了父亲、儿子、女儿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分别代表了志愿军高层、中层以及女性的形象。军事武器专家吴本正,看起来是以往藏在幕后的“神秘”人物,他的出现串联起志愿军前后方的各种支撑性力量。他们这个巨大的“圈”,恰恰是我们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孙醒代表了战场上的基层战士,他和战友们构成的“圈”是成千上万志愿军的骨干。在他的“战争应激失忆症”被唤醒后,一批响亮的名字也被激活甚至复活,这些光辉的名字组成了志愿军最大的“圈”。杨三弟作为战损记录员出现在影片中,也是此类人物罕见的登场。他对死去的志愿军将士的一一登记,构成了一个特别的“大圈”,这个大圈是由那些已经长眠地下的烈士们构成的。围绕“铁原阻击战”这条主线,主创们把与志愿军和这场战争相关联的非常重要而以往并未得到足够表现的人物、故事与事件,用一个个“圈”串起来,又以李默尹、李想和李晓经历多年分离终于团聚,而又因为战争分别来到朝鲜战场的这个“圈”,向上勾连起彭老总、傅军长等决策高层,向下勾连起基层官兵。作为“铁原阻击战”的主力,李想串联起这场阻击战最主要的各种力量。孙醒的出现,则是与李晓寻找父亲和哥哥发生“偶遇”而关联起来,杨三弟则是为了完成任务与这几个“圈”串在一起。因此,我们看到,这些原本未必有多少关联的分散的“小圈”,因为“铁原阻击战”这条主线而有机地缝合在一起,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艺术张力。
三、别出心裁的人物设计
李默尹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妻子跟他一样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为了理想与信念,妻子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下,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儿女——李想与李晓。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作为军委作战部参谋,李默尹最早一批来到朝鲜。长期的革命生涯使他成为一位信仰坚定、大气磅礴、从容淡定的志愿军高级将领,尤其是他主动下到189师,经过审慎观察,做出“冒死把水库开闸放水以阻止敌人进攻”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这个人物非凡的气度与个性。李想作为一营教导员,处于对敌斗争的关键岗位。这位在人民解放战争炮火中得到洗礼的英雄,转身就投入这场异常艰苦的战争。一次次面临困境时,他不气馁、不放弃,创造性地设计出“挖地道、巨石阻击坦克车、化整为零拆解成若干战斗小组”等奇招妙招。当部队只剩下他最后一人时,他点燃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位坚韧不拔、足智多谋又机敏睿智的志愿军指挥员形象跃然银幕。李晓,这位刚刚从联合国舞台走下来的女翻译员,目睹战场上死伤无数的战友们,她强烈的“复仇”之情被点燃。不管周边将士怎么劝,她都不愿意“躲”在总部,而是冲上一线,抬担架、挖地道,尤其是在交战双方最激烈胶着的状态下,她坐上汽车,开启了对敌人的英文广播,释放出独特而巨大的“杀伤力”,一位果敢、聪慧、热烈的女性形象令人难忘。吴本正,作为志愿军部队里十分稀缺的军工专家,身穿蓝色制服,戴着深度眼镜,一头长长的卷发,在志愿军队伍中显得非常特别。这位专家一面呈现出近乎木讷敦厚的、浓浓的书生意气,另一面也跟志愿军官兵一样,充满报国热血。为了让研制的火炮更符合战场实际的需要,他不顾生命危险,坚持与战士们一起近距离冲向敌军坦克车,那种执拗、倔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气质被演绎得入木三分。杨三弟,这位战损记录员的形象或许是首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从事的特殊工作,起初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当他掀开罩在死去的战友身上的白单子,一一记下名字、部队番号等信息时,沉浸在悲痛情绪中的战友则向他发泄情绪。这位小战士备受委屈,但又胸怀长远,他向不解的将士们耐心地解释——为死去的战友做最后的记录,是为了给他的亲人留下永久的记忆。相信观众一定会记住这样一位真诚、质朴、青涩又不乏卓识的志愿军小战士形象。孙醒,这位因严重负伤而患上“战争应激失忆症”的排长,尽管已记不起自己的名字,但面对敌人,依然相当机智。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终于被唤醒,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显示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忘我的精神境界。这些人物的设计覆盖了志愿军的多个部门和领域,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每一位人物与众不同的气质与个性,为这场伟大战争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志愿军群像。
图1.《志愿军:存亡之战》剧照
四、匠心独运的细节设计
该片叙事以“铁原阻击战”为核心,剧情紧张激烈,但没有令人产生窒息感,精细的细节设计起了关键性作用。彭德怀司令员送给李默尹一块糖果,这块糖果在李默尹第一次于战场上见到儿子李想时,激动之下攥在手里没有送出,后来转送到李想手中,成为李想与父亲、与志愿军首长相互牵挂的载体。那片糖纸伴随李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李晓与哥哥李想辞别时,李晓送给哥哥一束鲜花。这束鲜花变成干花后,被李想夹在笔记本里珍藏起来。每当新的战斗即将开打,李想都会打开笔记本,让战友们一一过来嗅一下干花的余香。李家门上的同一把钥匙,在李默尹手上,也在女儿李晓手上。钥匙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表达出他们对祖国、故土和家园的深深热爱与眷恋。孙醒在“战争应激失忆症”状态下连自己名字都记不得了,却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上听到战友们名字时,突然被唤醒,那种重获新生的兴奋令人激动。吴本正在召集战士们探讨武器应用问题时,饥肠辘辘的战士看到了桌上摆放的山果子时两眼放光。吴专家于是拿起来一个个送到他们嘴边,战士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加上敌人“品尝”缴获的志愿军日常食用的炒面、土豆时无法下咽的眼神,志愿军将士们艰难困苦的生活景观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干扰敌军进攻节奏,李晓在对敌英文广播中选择了《黄河大合唱》中的著名对唱:“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伴随着这首唤起过万千将士爱国思乡情感的名曲,雄浑的交响乐也同时推出,将全片的情绪推向高潮。当志愿军傅崇碧军长与阵地上仅存的李想通话、征询并期待他带队回归时,李想淡定地回复:“军长,我们回不去了,你们继续前进。”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沉潜在这番话背后的深情令人动容!这也成为广大观众反响最热烈的影片金句!
五、丰富充沛的情感表达
该片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上至司令员,下至普通士兵,面向强敌,敢于亮剑,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不屈不挠,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志愿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准备撤退回国之时,“联合国军”集结重兵,准备围堵人员和物资已严重匮乏的志愿军部队。如果敌人预谋得逞,我军付出惨重代价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就将前功尽弃,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会继续遭受美帝国主义的打压与围剿。仅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双方的悬殊显而易见,但从战略上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反击,未来形势更是不可想象。彭德怀司令员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以伟大的爱国者和卓越统帅的远见卓识与冲天气概,做出了发起“铁原阻击战”的重大决定。在与部下的沟通中,尽管他非常清楚我军实际力量状态,虽有对将士们即将面临巨大困难的万般心疼,但他更有着“舍我其谁”、拼命也要捍卫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尊严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他下达战令时那紧绷而微微颤抖的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激情!李想在弹尽粮绝、仅剩一人之时,把妹妹送的干花叠成纸船,轻轻而又郑重地放入水中,那一刻无声胜有声。从他那不舍又决绝的神情中,我们感受到那番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贞!该片对于亲情的表达也是别具一格。老革命李默尹先是失去了同是革命者的心爱的妻子,又不得不把年幼的儿子李想和女儿李晓分别寄养在别处,一家三口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等来了团聚,却又因这场战争再次各奔东西。相互牵挂着的一家三口在朝鲜战场相会,共同为祖国而战,虽来不及互诉衷肠,更没办法尽享天伦之乐,但是爸爸和女儿手中的同样一把家门钥匙、妹妹送哥哥的一片花瓣、爸爸送儿子的一块糖果,以及哥哥最后将干花叠成纸船随流水飘去······这些场景、这些故事都把深藏在父子、父女、兄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抒发得动人心弦!该片对友情的表达同样不落俗套。孙醒在“战争应激失忆症”状态下似乎已失去自我,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慢慢“苏醒”,当李晓等人为帮助孙醒恢复记忆,为他诵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时,木讷多时的孙醒突然眼睛发出了“重见光明”一般的神采!他轻轻跟着大家一起念着那些与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的名字,然后,所有人一起念了起来,音量越来越大,那种近乎仪式般的庄严宣读,激发出来的是战友们深厚而纯净的友情!年轻的杨三弟做着战损记录员的特殊工作,当他每一次为死去的战友登记下最后的信息、为他们盖上白色的单子,他都会肃立默哀,向他们行礼致敬,以此向那些烈士们表达最深沉的友情!
图2.《志愿军:存亡之战》剧照
结语
《志愿军:存亡之战》主创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做了极其艰苦的功课,从中选出以往较少触及的“铁原阻击战”这一重大的战役,并以鲜明独特、颇具创意的主题提炼、叙事结构、人物设计、细节设计及情感表达,对这场战争做了全新的艺术探索与表现,期待这些新亮点和新经验可以为未来战争片的创作带来新的启示与启迪。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的国家战略性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批准号:23ZD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