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谈医者如何践行人文关怀
文摘
科学
2024-10-28 16:30
北京
《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发布,既为如何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强调了人文关怀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那么,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好医生?六位院士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有医术。从古到今,医学从来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我们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壮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维护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益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假如你是病人,你不仅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手术刀口能开得小一点、缝合得美观一点,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上医治未病。医院处于防病治病的下游,必须从重治疗转为重预防。现在医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给病人治病上,而真正负责任的医生,应该从上游去防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医疗模式更多的是把病人视作一个客观的对象,大多数医生的眼睛里只看到病。而事实上,病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还有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于社会的理解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他的病情,所以病人是一个整体。
临床上,我要求学生不要急着看病人的检查报告,而要先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特别是对病情外的细节多加关注,往往一句话背后,可能潜藏着疾病的蛛丝马迹。在耐心倾听后,再仔细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结合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不仅能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能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的医患关系中最为缺乏的。要想获得病人的信任,不仅要有智商,更考验医生的情商。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情商,绝不是敷衍病人、打发病人的技巧,而是要真心和病人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有些医生可能会把没时间交流归因于病人太多。确实,门诊时间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病情向病人讲清楚。给病人信心,他就不会感到绝望,也就更能配合治疗了。大学毕业后,我在金华人民医院的各个科室轮岗实习。轮到妇产科时,看到每个新生命的诞生,我都觉得很感动,这也是我后来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
从医那么多年,我觉得有四点很重要:第一,今天要比昨天更了解生命;第二,怎么减轻病人的痛苦;第三,怎么让人的生存质量更高;第四,在医学创新中对生命意义进行定位。年轻一代热爱科学、热爱医学很重要,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葆有善良之心,让我们的医学既有科学的深度也有人文的温度,为全人类服务。对一个人而言,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善良。如果只能在容貌和智慧中做选择,我们选择智慧;如果只能在智慧和善良中做选择,作为医者,我们选择善良。医者不仅要救死扶伤,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体现在我们对患者的关怀、对患者家属的关注,留意每个治疗阶段中他们身心的变化,并对此给予一定的关心。有时候一句问候,患者及家庭可能会记一辈子。一个真正优秀的医者,一定是兼顾技术与温度的,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治愈患者。以德为先,锤炼医者之心。自古以来,医学便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它关乎生命,关乎健康,更关乎人性和道德。每一位患者的病痛与苦难,需要我们以最大的耐心、最真的爱心去倾听、去抚慰。借用韩启德院士在《医学的温度》图书发布会上的一句话:医护人员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医学人应时刻铭记:医学是爱的传递,是温暖的延续。传统医学教育强调医生与患者保持职业距离,防止发生“移情”。而现代医学教育更强调“共情”,要学会站在患者角度感同身受,并尽量给予帮助。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变迁,患者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和快速膨胀。然而,当前的医学教育仍用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医生,用培养“科学家”的方式培养医生,只聚焦患者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了患者的社会属性。医学的使命应该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迭代到帮助患者。当医学以“帮助患者”为目的,它才是有温度的,它才不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是永远成功、没有失败。同时,医患关系必须尽快从原来医生熟悉的“家父式”转变为“朋友式”。医患之间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交流,而要改变为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知识分享、互动学习的双向交流。因为“患者安全”才是医患共同利益所在,才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关键。因此,必须构建感恩与尊重患者的新文化。(本报记者陈祎琪整理) 医科号 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2024-10-25 第5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