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病如何实现“防控诊治康”?

文摘   2024-07-24 16:00   北京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报记者 张思玮

“随着医疗诊治水平不断提高、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我国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尚存在一系列瓶颈问题,如区域诊疗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难治/复发(R/R)血液肿瘤缺乏规范治疗方案,而新药及新型免疫治疗的适用范围及治疗时机、免疫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仍是目前领域内前沿热点及共性难题。”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与肿瘤诊疗中心竺晓凡教授、杨文钰教授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刊发研究论文指出,如何推动儿童血液病的防、控、诊、治、康,成为医疗卫生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ALL是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的类型

血液肿瘤性疾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儿童期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2)》显示,2019—2020年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为125.72/100万,其中发病率排名前3的疾病中,有2种为血液肿瘤性疾病,分别是白血病和淋巴瘤。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占儿童白血病的70%,多发生于2~5岁,约占15岁以下儿童肿瘤患病人数的25%。
“因此,规范儿童AL的诊治流程,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是切实关系血液肿瘤疾病患儿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竺晓凡说。
竺晓凡告诉记者,当前临床用于儿童AL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近年来,有国外研究团队采用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Ig/TCR)的二代测序技术(NGS)进行ALL MRD监测,灵敏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泛。
“但NGS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通常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价格昂贵且检测周期较长,需进一步标准化才能推广应用。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尚在临床研究阶段,但是由于选取外周血作为检测样本,可及性强,患儿接受度高,未来有望成为儿童ALL和 MRD监测的替代手段。”竺晓凡表示。

国内原创研究“崭露头角”

目前,我国已组建3个儿童白血病协作组,即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华南儿童癌症协作组(SCCCG),并开展一系列高水平前瞻性临床研究,旨在推进我国儿童白血病同质化、规范化诊疗,聚焦白血病领域实现新突破,以提高我国整体儿童白血病的诊疗水平。
CCCG-2015有关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ALL研究结果显示,达沙替尼治疗组生存率明显优于伊马替尼治疗组。不过,2018年有研究报道显示,达沙替尼与伊马替尼相比,无生存获益。
文章指出,上述2项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达沙替尼剂量增加后,抗肿瘤活性增强有一定关系。
此外,2021年CCCG还首次采用MFC检测脑脊液标本,提高了脑脊液白血病细胞的检出率,通过早期干预大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的风险。也有其他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高危ALL可以通过VP脉冲治疗生存获益。
关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023年CCLG发表了全国多中心研究的成果: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依托泊苷(DAE)方案相比,高三尖酯碱联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D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初诊及R/R AML患儿的完全缓解(CR)率与生存率均提高。
CCLG-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016诊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砷剂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儿童AP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SCCCG-APL 2011年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中期结果表明,口服砷剂-中成药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与静脉砷剂相当。
此外,一系列关于儿童特殊融合基因、AML危险度分层预后积分系统、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及白血病发生、药物反应及复发耐药机制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
竺晓凡表示,未来应继续开展全国多中心协作、提倡诊治流程的同质化管理等,这对于我国儿童血液肿瘤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儿童肿瘤患儿生存质量的改善意义重大。

免疫疗法大放光彩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ALL中取得巨大的进展,迄今已经发现多个ALL治疗靶点,如CD22、CD19、CD38、CD5、CD7等,并研发出一系列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及细胞产品。
据竺晓凡介绍,目前临床可及的免疫疗法主要包括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BiTE)、CD22-抗体耦联药物(ADC)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
202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BiTE用于治疗儿童R/R B-ALL。并且,随着病例数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BiTE治疗适应证不断扩大。
INO单抗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的ADC。2017年1项成人复发B-ALL的Ⅲ期临床研究(INO-VATE研究)显示,与标准化疗相比,INO单抗治疗患者的CR及MRD转阴率均有所提高。
CAR-T是目前ALL最常见且有效的细胞免疫治疗手段,治疗ALL患儿的常用CAR-T药物包括CD19、CD22、CD19-CD22双靶点、CD7自体及通用型CAR-T等。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ELIANA)证实CAR-T用于儿童和年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最近,我国学者也取得了CD19、CD22 CAR-T序贯治疗儿童R/R B-ALL的相关研究成果。CAR-T为ALL患儿带来长期获益。
当然,免疫治疗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对于R/R B-ALL患儿来说,应分析疾病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案。竺晓凡建议,其一,BiTE更适用于低肿瘤负荷、无髓外白血病复发的患儿,其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二,INO单抗可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疗效得到肯定,但具有肝脏毒性及SOS发生风险,若桥接HSCT,建议与INO单抗使用间隔1~3月;其三,CAR-T可及性低于BiTE、INO单抗,但疗效得到肯定,尤其适用于单纯髓外或者骨髓联合髓外复发的患儿,其不良反应较BiTE、INO单抗明显,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仍须提升规范化诊疗与同质化管理水平

不可否认,AL因其高发病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及身心健康。随着医学诊断技术日益精进、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儿童AL的疗效显著提高,但近年来预后改善的步伐有所放缓。
竺晓凡表示,应着力推进儿童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化及同质化进程,筛选敏感残留病监测靶标,不断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减轻近/远期不良反应,探索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最佳治疗方案,加速开展新药临床研究等,这将是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领域的发展方向。
当然,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的治疗在为儿童AL提供新的治疗手段的同时,也提出更多挑战。
竺晓凡认为,未来儿童AL防治发展仍应以落实规范化诊疗、强化同质化管理为着眼点,进一步细化危险度分层指标,优化MRD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发挥全国多中心协作组的优势,并提高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模式的诊疗水平,开展更多的高水平新药临床研究;同时建立并完善AL的登记系统、数据库及样本库,助力我国儿童血液肿瘤领域高质量创新发展,造福更多的患儿及家庭。 医科号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2137-20231211-01347
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 (2024-07-19 第9版 国内)

👆戳视频,了解“医生学习的好帮手”




🌟星标关注《医学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精彩资讯不错过

医科号
《医学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作为学术顾问单位、面向全国发行的一份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11-0289,彩色印刷,每周五出刊,每期12版。读者群体集中为医学科学家群体,其中,两院院士人手一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