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敏感性皮肤有了临床诊疗指南
文摘
科学
2024-07-23 16:30
北京
■本报记者 陈祎琪
干皮、油皮、敏感皮……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皮肤管理意识的提升,公众皮肤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敏感性皮肤在全球广泛存在,我国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率达36%以上。易反复、难治愈、发病率高的敏感性皮肤问题已成为广大公众迫在眉睫的皮肤健康问题。
前不久,历时7年制定的《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为进一步解读《指南》,《医学科学报》采访了参与《指南》制定的专家之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原执行院长何黎教授。 记者:如何界定敏感性皮肤?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如何?
何黎:综合国际瘙痒研究论坛内容和《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我们把敏感性皮肤定义为皮肤受到外界温度、季节变化、化学、精神等一些微小刺激后,出现阵发性或周期性灼热、阵发性发红、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伴或不伴持续性红斑的一种综合征。敏感性皮肤最容易发生在面部。就发生率而言,敏感性皮肤在全球多国居高不下,但女性通常高于男性。例如英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为51.40%,男性为38.20%;法国女性为66.00%,男性为51.90%。在我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为36.10%,但各地区间差异较大,比如上海为43.02%,广州为22.39%,北京为17.12%。 何黎: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累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反应-固有免疫炎症的综合征。影响敏感性皮肤的首先是个体因素。敏感性皮肤的发生与年龄、皮肤类型、性别密切相关,常见于年轻人、干性皮肤人群,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敏感性皮肤,程度也相对更严重。此外,疲劳、睡眠障碍、进食量减少、吸烟、压力较大、有遗传特应性体质也是导致敏感性皮肤发生的因素,女性还与怀孕、痛经、口服避孕药等相关。同时灰尘、气候引起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空气污染物、空调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频繁更换化妆品或同时选用多种品牌的化妆品、过度清洁面部、反复使用消毒产品、外用刺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及化学剥脱治疗后皮肤屏障未得到及时修复等均可诱发敏感性皮肤。需要注意的是,敏感性皮肤也可以是某些炎症性皮肤病伴随的皮肤表型。约66%的特应性皮炎女性患者、57%的玫瑰痤疮患者及31.8%的痤疮患者都伴有皮肤敏感。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面部银屑病等皮肤病,以及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引发敏感性皮肤。 何黎: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以控制或消除症状、预防复发、提高皮肤耐受性为目的,以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皮肤屏障修复、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减轻炎症反应为治疗原则,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合理护肤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重要环节,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公众应始终遵循适度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清洁上,早晨用清水洗脸,晚上用清水或舒缓类清洁剂洗脸,避免用刺激性洁面类护肤品。补水上,面部清洁后如果红斑较为明显,可每晚用舒缓类保湿面膜外敷5~7天,症状减轻后可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保湿、抑制炎症等功效的舒缓类保湿水。保湿上,一天2~3次使用舒缓类保湿霜,症状好转后可加用具有降低TRPV-1受体活性、降低血管高反应性的祛红类功效性护肤品。防晒上,最好选择遮盖式防晒,太阳伞和防晒衣建议选择紫外线防护系数(UPF)>25、UVA透过率<5%标识的产品。应在红斑改善后选择采用无乙醇、无香精、无高致敏性原料制成的含有保湿、舒缓成分的防晒剂。我们团队研究发现了敏感性皮肤的关键靶点CLDN-5,证实了CLDN-5对皮肤屏障及神经血管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反应相关。所以今后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也会围绕关键靶点,研发效果更佳的功效护肤品。 何黎:最新发布的《指南》汇聚了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发表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代表了国内目前敏感性皮肤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一部权威标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全国1.1万多个医院科室、2.55万余名皮肤科从业者而言,《指南》不仅赋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更精准、更规范,驱动了中国皮肤大健康生态发展,也为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进程拓宽了道路,驱动敏感肌护肤赛道树立严苛标准、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推进产品创新,为敏感性皮肤的护理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 医科号 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 (2024-07-19 第4版 封面)
👆戳视频,了解“医生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