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英华|我院三个项目获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文摘   2024-12-13 22:15   浙江  



编者按:新起点新征程,文学院高瞻新愿景,践行新使命,切实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英华】专栏,展现学院师生风采,激励师生探求真知、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校12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
此次学院共有3个项目获批立项,分别为陶然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历代域外词全集校勘笺证及研究”王云路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基于历代训释资源的汉语词汇语义研究”庄初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海峡两岸方言口传文化的多模态采录、数据库建设及综合比较研究”(按立项名单顺序)。





陶然

历代域外词全集校勘笺证及研究



本项目定位于从文本、文献、文学三个相互支撑的层面对历代域外词进行全面研究。主要包括:①历代域外词文本的全面搜集与规范校勘。对自 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存世所有域外词作品进行彻底清查搜辑,依据海内外各类汉籍及相关文献进行详备校勘,以反映千余年域外词的完整面貌。②历代域外词文献的编年订律和笺注考证。对域外词进行学术化的深度整理,考察域外词人传记、年谱、家状、墓铭,梳理词人著述及生平史料,考证词作编年及人名地名,考释词作用调格律、语汇典故。③历代域外词文学的专题研究。探索域外词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定位其文化基因与文学表现,整合词人群体与风格流派,辨析词律变异与文体互动,研究词学观念与批评理论等。

本项目将作品辑录与词人史料相结合,将文献考辨与词史研究相结合,将辑录、考辨和研究的全面性、准确性与学术性相结合,以文本的学术化校勘建构域外词文献的学科基础,以文献的深度整理和价值发掘支撑域外词文学研究由现象迈向肌理、由国别之局部迈向古代亚洲词坛整体,拓宽域外词研究的路径,开辟域外词及域外汉文学研究新局面。




王云路

基于历代训释资源的

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汉语词汇语义研究历史悠久,传统训诂学以《尔雅》《说文》为根基,以词汇为对象,以意义为中心,自汉代至清代,蔚然成一大观。然而,二十世纪以来,在汉语语言学中,与语音学和语法学相比,词汇语义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至今仍是学科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推进和加强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一方面固然要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汉语研究的自身传统中总结。传统训诂学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成果和精辟的见解,亟待系统深入的整理。历代训释是汉语词汇语义研究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本课题旨在整理并利用历代训释资源,总结古代训诂学的研究成果,用汉语历史词汇及其训释材料中所反映的诸多现象和规律,丰富现代词汇学、语义学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使训诂学与汉语词汇语义学接轨并促进其发展,同时,将汉语历史词汇与现代汉语通语、方言词汇联系起来,关注古今汉语的传承与沟通、通语和方言的相互影响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相互依存,实现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与互动,从而完善汉语词汇语义的多维立体研究,充实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词汇史、汉语词汇(训诂)学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




庄初升

海峡两岸方言口传文化的

多模态采录、数据库建设

及综合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闽、客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省,是海峡两岸同源同根的文化基础,也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方言口传文化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俗语、故事、歌谣、曲艺、小戏等类别,是方言口语中最具文化属性的部分。此前学界对两岸闽、客方言口传文化的调查、记录和研究都比较零散,而且大多限于纸笔记录,方言性、文化性和传播力受到很大限制。本课题将在闽、粤、台三省选择厦门、漳州、泉州、台北、宜兰、鹿港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闽方言点,以及梅州、陆河、上饶、永定、苗栗、桃园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方言点,根据前期摸底普查与搜集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全面采用多模态手段采集以上方言点代表性口传文化语料,每个点超过10个小时的时长,重点突出所采录语料的方言性、口传性和文化性,并按相关要求和规范对采录语料进行转写,最终建成大体量、标准化的两岸闽、客方言口传文化多模态数据库,以文字、音标、音频、视频等为媒介实现古老乡音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为维系两岸传统的语言文化联系,进而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编写《海峡两岸闽、客方言口传文化集》的“俗语卷”“故事卷”“歌谣卷”“曲艺卷”与“小戏卷”等系列调查报告,全面展现两岸口传文化生动丰富的面貌以及深厚的历史渊源;撰写一部比较研究专著,从学理上深刻阐述台湾闽、客方言与大陆原乡的历史关系和现实联系,为“两岸一家亲”提供强有力的语言文化证据。

祝贺老师们!


编辑 | 陈羽茜

审核 | 楼煦昂

浙大文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