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的育人理念,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素养,助力学院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学览】专栏,及时回顾学术交流、讲座等相关信息,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杭州市文联和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在杭州召开“新时期文学创新座谈会”,后称为“杭州会议”。这次集中关于小说观念与文学批评观念进行研讨的“杭州会议”既作为“寻根”思潮的起点,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深刻地改变了1985年以来当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今年是“杭州会议”召开40周年,为了纪念这次会议,重新激发“寻根”思潮的思想活力,2024年11月28日“‘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纳米楼395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联合举办,众多亲历“杭州会议”的作家、评论家,当代“寻根”思潮研究学者、《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部成员以及浙江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教授主持。
▲左右滑动查看会议现场
学术工作坊围绕“‘寻根’思潮的当下意义及其可能”“‘寻根’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寻根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三个议题展开研讨。
▲左右滑动查看会议现场
亲历“杭州会议”的“七老”现场发言完毕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作家》主编宗仁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洪治纲、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晓玥、《上海文学》副主编来颖燕、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力君、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尚发等学者对他们表达敬意,并继续围绕“寻根文学”史料的搜集、文化主体性建构、“寻根文学”的实质及其与当代地域性写作的关系、“寻根”思潮的当下意义等主题发表观点。其中,陈晓明教授指出,40年前的“杭州会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首次按照文学原则进行工作,使他们得以使用自己的话语或方式能动地为文学史绘制出下一个历史起点和转折方向。王尧教授表示,40年后重提“杭州会议”,不仅是一个文学史的话题,更是一个对中国当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考命题。现场的热烈研讨为进一步理解“寻根文学”及“寻根思潮”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提供了丰富、深邃的阐释视角与研究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会议现场
最后,《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作学术总结。首先,何同彬向与会者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表示,较于往期编辑部活动,本次学术工作坊在影响力、规模和嘉宾重量级程度方面皆达到新高。何同彬总结道,美国学者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提到了两种怀旧,一种是修复性的怀旧,另一种是反思性的怀旧,本次的学术研讨亦并非纯粹的怀旧,而是在重回文学史现场的过程中既感受历史激情,又回应当下研究。“寻根文学”与今天地方性书写的不同在于“寻根思潮”下的写作带有某种解放性,可以为文学叙事创造新的可能。希望研究者们可以从“寻根”的历史中重见思想者们的洞见、勇气和力量,召唤出巨大的思想动能,为重塑当代文学主体注入新的思路。
撰文丨戴融融
摄影丨杨辰麒
编辑|陈紫滢
审核|楼煦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