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学览 |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讲座顺利举行

文摘   2024-12-18 19:38   浙江  

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的育人理念,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素养,助力学院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学览】专栏,及时回顾学术交流、讲座等相关信息,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4年12月16日晚,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教授应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邀请至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在成均苑4幢1003会议室作了题为“《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徐永明教授主持。

孔子在鲁史《春秋》的基础上修改而作成《春秋》,其具体方式就是通过对春秋二百多年大事的精心选择和微言大义的表达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赵敏俐教授进一步追问,孔子这一基本述史原则源自何处?笔削之法何以成立?由此引出今天讲座的内容。

首先,赵敏俐教授列举了《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家对于《春秋》中鲁国国君不称即位的解释,提出了三家之说的依据都来源于周礼,体现了《春秋》通过编年体的形式表明鲁国君主历代传承的关系并评价其执政的合法性。然后赵敏俐教授又列举了早期的金文书写实例,得出了孔子编年体的书写体例来源于周初以来逐渐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和历史纪年书写格式,孔子只是将这一体例系统化、规范化的结论。

其次,赵敏俐教授在介绍《春秋》书写“微言大义”的历史渊源时,将早期甲骨文、金文的书写与叙事方式与《春秋》书写进行比较,认为早期书写所积累的写作经验和长久实践中所形成的高度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奠定了《春秋》早期书写的基本特征。

最后,赵敏俐教授提出了编年体史书的核心是大一统下的价值评判。早期的史学观念是通过历史事件来记录生活的经验、国运昌盛的原因、人生道义的追求何在,让后世子孙有法可依是先人用文字记录史实的重要目的。《春秋》在这一原则上通过简单扼要的文字书写,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蕴含其中,代表了中国早期编年体史学的最高水平。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与赵敏俐教授在春秋“微言大义”的书写特征等问题上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收获颇丰。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 | 沈冰

审核 | 楼煦昂

浙大文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