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英华丨我院四项学生成果获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文摘   2024-12-18 19:38   浙江  


编者按:新起点新征程,文学院高瞻新愿景,践行新使命,切实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英华】专栏,展现学院师生风采,激励师生探求真知、传承文化、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近日,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按照《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浙大发社科〔2017〕4号)规定,经个人申报、学院(系)推荐、专家评审、现场答辩和网上公示,共有30项成果获得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我院共4项成果获奖。汪航《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来源及演变》(彭利贞教授指导)、许钊《现代汉语的时系统》(彭利贞教授指导)获研究生一等奖,赵治宇《“国”之都邑义来源及相关问题》(汪维辉教授指导)获本科生二等奖,周炜Chinese Nouns Are Mass Nouns: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Computational Proof(陈玉洁副教授指导)获研究生二等奖。



汪航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22级博士生

导师:彭利贞教授

获奖成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来源及演变》

获奖类别: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本文从历时文本出发,研究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来源及演变,多角度证明其程度副词的用法源于元代北方汉语与蒙古语的语言接触。程度副词“很”自产生起经历了不同的字形演变,元代为“哏”,明代为“狠”,清中期后“很”和“狠”混用,因文字功能分化等因素在现代汉语中“很”专职用作程度副词。

许钊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

导师:彭利贞教授

获奖成果:《现代汉语的时系统》

获奖类别: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现代汉语的时系统有待理论建构。从时间定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可以建立“直接时—间接时”系统。直接时是说话时间对事件时间直接定位的结果,此时说话时间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间接时是以参照时间为媒介,说话时间通过对参照时间的时间定位,间接推导出事件时间的位置。基于句法分析,指出间接时中的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构成了体意义而非相对时意义,由此走出了对相对时概念的认识误区。

赵治宇

专业:汉语言文学(强基计划)

导师:汪维辉教授

获奖成果:《“国”之都邑义来源及相关问题》

获奖类别:本科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

“都邑”义原属于“邦”,后因避讳转移到“国”“邦”在东汉以后始见“地域”义,是受“国”影响产生的,二者义位的变动属于“相因生义”。字形对词义演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相关的避讳制度、词义训释、字形分化等问题。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全面考察,文章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误解误释,并提出了对“邦”“国”词义演变的新认识,强调避讳因素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性。

周炜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9级博士生

导师:陈玉洁副教授

获奖成果:Chinese nouns are mass nouns: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computational proof

获奖类别: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

本文通过信息论—互信息为“汉语名词为不可数名词”这一观点提供了计算支持。研究发现,汉语名词在内部结构上倾向同质性,而在外部语义呈现为不可数。汉语名词在感知层面表现出离散的特性,但在语法及深层语义处理上,它们更像是具有高度凝聚性的类和集合。

祝贺同学们!



海报 编辑丨陈羽茜

审核丨楼煦昂

浙大文学院
浙江大学文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