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的育人理念,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学术素养,助力学院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浙大文学院”特开辟【文院学览】专栏,及时回顾学术交流、讲座等相关信息,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讲座伊始,纪赟教授首先介绍了佛教研究对于数字技术与资料库的广泛采用,也简单介绍了如CBETA、SAT等藏经佛典资料检索系统、“人名规范资料库”、“地名规范资料库”等数据库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纪赟教授以“宋高僧传之校勘与数位版本化”系统和“TACL语料库语言学文本分析系统”为例,指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佛教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重要的价值。
纪赟老师向在场听众介绍了他在佛教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以其所编纂中的南朝佛教史资料长编为例,详述了通过摘抄、汇编和注释文献材料,建立起个人研究的专题检索资料库的研究方法。纪教授总结文献材料的整理的方式,一以事件为线索的类编;二以时间为序,更能发现史事前后的内在逻辑,并可以通过GIS等技术转化为可视化的佛教史编年地图。
在提出新方法论的基础上,纪赟教授举出南朝佛教研究的几个关键词——南与北、精英与世俗、全球化与本土化、媒体和内容。纪赟教授解释之所以要聚焦于刘宋时代,是因为刘宋时期的佛教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佛教译经活动空前兴盛,译经数量众多,种类复杂,并且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在刘宋皇室和朝廷的支持下,僧人数量和寺院规模迅速扩大,皇族与特定寺院的紧密联系为隋唐以降成熟的的官寺制度奠定了基础。纪赟教授总结道,刘宋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在重要经典的传译、大乘佛教思想的传播、南方佛教特质的形成等方面,塑造了此后两百多年中古佛教的基本格局。
最后,纪赟教授总结了四世纪末至五世纪的早期南朝佛教的特点,体现在一方面重视义理探讨,与北方偏重禅修的风气形成对比,这可能与汉族知识精英的南迁而胡族多留中原有关;另一方面,它与士人文化紧密结合,南朝贵族普遍将佛教视为高雅的爱好。此外,南方佛教还呈现出山林佛教的特色,与东南亚及周边地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大乘佛教方面,南方表现尤为显著,相比之下北朝则不那么明显。同时,南方的寺院与僧伽也展现出若干特色,如雏形官寺的存在以及佛教与政治的紧密结合。纪赟教授强调,尽管南朝佛教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仍不可忽视其与北方佛教之间不弱的联系。
在对谈环节,杭州师范大学刘正平教授认为纪赟教授提到的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应用,对人文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纪赟教授对刘宋佛教史料来源、山林经济与佛教、刘宋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奠基性意义等重要问题都具有启发性。刘教授以其所关注的宝卷研究为例,指出南齐时代的道教灵宝经信仰对中国佛教的科仪制度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纪赟教授提到的南朝佛教佛道竞争和融合的问题,延续到齐梁时代亦一直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视域。
中国美术学院的兰宇冬教授指出纪赟教授的研究,涉及到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资料选择等诸多问题。关于南朝山林佛教的问题,兰教授分享了山水艺术的诞生与佛教的传播之间有对应关系。在庐山、建康等地区,佛教引起的剧烈思想变动,最终也会反馈到了艺术领域,中国艺术史关于山水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学视野中,还需要在思想史和佛教史的领域里发现问题。
此外,径山寺的法幢法师、中国社科院的陈志远老师等老师和同学皆与纪赟教授作了深入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 | 沈冰
审核 | 楼煦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