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日记之十四:
-----舌尖上的味道 麻城的炸磨粉
邹胜珍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深藏着一段关于家乡的记忆,然而内心深处的那段记忆,它往往是思乡之情与味蕾上的感受紧密相连。对于我来说,家乡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舌尖上的享受,更是连接我的过去与现在,家乡与边疆的特殊情怀,它们串起了我儿时回忆里最温馨的画面。我出生在美丽的麻城龟峰山脚下,那时候老家的交通不方便,家里也很穷,只要有好吃的,爸妈总是想尽办法藏起来留着招待客人。那时候也真正体会到了“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的真实感受。小孩盼过年是因为到了过年才有好吃的,大人盼插田是插了田以后到秋天就有收成了。平时放学回来,我们姊妹几个总是到处翻箱倒柜找吃的,爸妈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就把一些吃的东西拿到屋顶的吊楼上去藏着。那时候,我们姊妹几个之间经常去吃还没成熟的板栗、柿子、野生八月楂,直到现在回想起这些场景来,觉得有些调皮,也有些好笑!随着我慢慢的长大,读书出来进城以后条件稍微好了一些,我再也没有儿时那么馋嘴了,不过好多吃的再也没有找到儿时的香甜可口那种味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它细腻而温暖,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内心深处,那就是几个闺蜜之间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有一个好姐姐和几个好闺蜜,她们总是把最好吃的,最好用的,最珍贵的留给我。不言而喻,这份多年的感情在每一个相遇的时光里悄然绽放,正如我们麻城老家静静开放的兰花,悄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温暖如初,沁人心脾。新疆这边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越来越浓烈了。前几天姐姐又给我邮寄了麻城老家的特色美食,在祖国边疆的我们能吃上老家的美食总是特别地开心和激动。其中就有我最爱吃的炸磨粉。城市里的很多孩子可能从来没吃过它,它是由精选的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芝麻、花生等等按一定比例做成的。做起来的程序有些麻烦,所以在我记忆里,妈妈也只给我们做了几次。首先把选出来的原材料放在柴火灶铁锅里炒熟,炒熟的豆类能炸开外皮是最好的,然后用石磨把这些炒熟的原材料都磨成粉,再放上白糖,温开水合着搅拌后一起吃,味道细腻香甜,尝一口特别的满足,它是我童年时光里难忘的美食之一。由于制作工序复杂,且好多年轻人都已经远离了家乡,老家的长辈们年纪也大了,老家里做炸磨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记忆中我差不多有快三十多年没有吃到这种炸磨粉了。以前秋收以后,各种做炸磨粉的原材料在秋季都晒干入仓了。小时候,我们秋季入学前,妈妈总是要做一些好吃的给我们,也算是激励着我们在新学期认真学习能考个好成绩,再想吃一次又是漫长的等待,得等到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上。小时候,农村秋收季节人们特别地忙,我们要帮衬着家里收各种豆子、割稻谷、收稻谷、挑草头担子……那时候的童年时光天真烂漫,那些时光也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后来想想这也是我个子高,骨架粗的主要原因吧!小时候很盼望着妈妈能跟我们做一顿好吃的,只要爸妈提到馒头、手擀面、面疙瘩、包汤圆,磨炸磨粉等等,我们姊妹几个都要兴奋好多天,彼此之间还不停地搬着手指头算日子,经常我们还要相互提醒爸妈别忘了。最记得有一次妈妈跟我们做炸磨粉,我们去帮忙的时候把芝麻泼地上了,芝麻米粒小,完全捡不起来,因为这个我们姊妹们还挨了爷爷一顿打,爷爷的铜烟斗打在脑壳上痛死了,也是因为这件事惹他生气了,说好做炸磨粉的事就这样泡汤了。磨炸磨粉要挑选精品的原材料,好的原材料磨出来的炸磨粉口感更好,味道更香。妈妈准备炒豆子之类的原材料时也是有很高要求的,首先火候是硬道理,灶里加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就是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太大了,豆子之类容易炒糊,这样味道就不香了,火不能太小了,火太小炒出来就有一股淡淡铁锅锈的味道,其次就是炒的时候要不停地翻炒,这样都能受热均匀,也避免了有的熟了有的还是生的,真可谓是慢工出细活儿。炒炸磨粉的时候,偶尔也有邻居来帮忙,我们几个就轮流站在灶台旁边,个子矮的就端来踏脚凳,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从豆子倒入铁锅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会不停地问妈妈熟了没有。因为炒熟了的原材料即使没有磨成粉也是可以吃的,吃起来还甭脆甭脆的。姊妹几个站在灶台边等待炒豆子的过程,是我记忆里最美好的片段,因为等待的过程特别漫长,看着妈妈不停地翻动着锅铲,豆子、芝麻和花生在铁锅里轮流跳舞,偶尔还炸的一声响,我们总能开心地大笑起来,因为守了好久的美食马上可以到嘴了。等到原材料炒好以后,就要把它拿到石磨里磨成粉,磨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放进石磨的原材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了,放多了磨出来的粉比较粗糙;放太少了,磨的时间就特别的长。总之,要想吃到很好的炸磨粉,也是很需要运气的。炸磨粉做好以后就用一个有内胆的尼龙袋子密封起来,密封好了以后就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我们非常想吃的时候妈妈也会给我们拿一点出来,但是不能吃得太多。把炸磨粉放进碗里加点糖,加适量温开水一泡,不停地搅拌,直到炸磨粉、糖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成糊状,这时候就可以吃了,我们吃上一顿就会开心很长一段时间。小时候的幸福感真是来得容易啊!炸磨粉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伴着现做的糍粑外皮上,附和着糍粑的粘性,外面裹上加着糖的炸磨粉一层,吃起来软糯香甜,这就是儿时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美食,它也是一家人团聚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孩子们不缺吃喝,他们无法体会到经过这样复杂程序以及等待中做出来的食品的来之不易,更不可能有心思去体会到它的美味了。有时候我也会跟我两个孩子讲我们儿时的故事,他们总是觉得那时候的我们做事效率太低了,也不是特别愿意去听,我有时候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体验乡村生活,去感受那一种我们儿时的经历,从而把老一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麻城的炸磨粉是我儿时舌尖上的美食,我对它的制作工序记得特别清楚,这种小时候的家乡味道伴着我一路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从老一辈那里学会了勤奋、勇敢、奋斗、坚强的做事风格,我也会跟边疆的医生们分享我们老家的美食,让我们在相互分享中一起实现医者梦想。
编审:周国英
作者简介
邹胜珍,80后,民建会员,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喜好文学,大学期间曾荣获荆楚杯征文比赛三等奖 。现为湖北省援疆第九批专业技术人才 ,任博州阿拉山口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关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