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王哲冲,我校古籍保护研究院周余姣老师欣喜不已,“当我得知王哲冲在浙江省公共文化业务技能大赛中,获得唯一的古籍修复金奖时,她求学时认真踏实的样子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初心不改
王哲冲十几岁时便对考古工作产生兴趣,出于多年的爱好,她考研时毅然选择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当我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时,就代表我与文物有了直接的联系,这是有趣又神圣的事情。”王哲冲解释道。正是在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学习的过程中,王哲冲才真正地与古籍修复工作结缘。
刚刚接触古籍修复工作时,王哲冲面对未知的艰难未免有些挣扎。作为初学者,书本上的文字对她来说十分枯燥,但随着其导师王振良教授的认真讲解以及古籍部付莉老师和牛甲芝老师耐心地引导,王哲冲逐渐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魅力,她与这些藏书也产生了“共鸣”。在实践时,王哲冲动手能力较强,跟随老师的演示,她每次都能将练习顺利完成。但对她来说,修复古籍需要力求完美,于是她经常向老师讨教经验,一旦觉得不满意就去重新修复。她在一次次实操中积累经验、探索新方法,她始终把对古籍的保护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怀揣着热爱,王哲冲在不断精进自己技术的同时,加深了对古籍修复工作的理解。
“一开始我觉得古籍修复只是正常的课程,并没有特殊之处,但当我真正摸到这些书,感受到纸张的纹理时,我会觉得特别幸福。”王哲冲说道。从最开始的雕版印刷,到做书、裱画,到最后修复真正的古籍,其中的每一步都曾由王哲冲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到,修复工作不仅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也必须提升个人的修复审美。她反复钻研、悉心理解,古籍修复对于她来说不再是机械性的工作,而是潜心研究的事业。
初心不改潜力无限
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后,王哲冲入职嘉兴市图书馆,担任古籍修复师。工作后她遇到了更多类型的古籍,不同于在校练习时遇到的单一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古籍的受损状况更加复杂,这也丰富了她的经验。2024年10月,经图书馆通知,她报名参加了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业务技能大赛。通过学习和工作的积累,王哲冲按部就班地进行赛前准备,针对调制浆糊、装订线装书、修复单张破损文献等环节,她沉着计划、逐一反复练习。王哲冲作为新入职的修复师,面对赛场上有许多前辈的情况,她也没有气馁:“既然我来参赛了,就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最好,同时也能和大家学习交流。”
比赛对于修复的质量和速度均有要求,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王哲冲按照自己的节奏逐一完成项目。当进行到最后一轮修书叶环节时,她发现书叶的破损程度远超自己的预期,但她并不慌乱,在赛场上光线和工具有限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修补工作。
王哲冲在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业务技能大赛中完成指定的工作
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30分钟时,随着老师的时间提醒,比赛的气氛到达高潮,王哲冲回忆道:“比赛过程中我一直都很松弛,但最后半小时突然很紧张,我的手不停地在抖。”高压的环境使得她不小心勾破了刚刚补好的书叶,好在她业务娴熟又能随机应变,顺利完成了所有比赛项目。赛后回顾,王哲冲收获颇多:“任何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才算优质,这次比赛让我激发了自身的潜力,也学到了很多。”
期许未来
此次获奖经历极大地鼓舞了王哲冲的工作热情,她对未来的工作也更有信心,面对这一路的努力与艰辛,她颇有感想。“在学校的时候,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姚伯岳教授就希望我们毕业后从事古籍保护相关的工作,不要学有所成却付诸东流,留下遗憾。”王哲冲表示,“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员投身于古籍保护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保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亲身的工作经历也让她真正理解了古籍修复原则中“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意义所在。书籍中泛黄的书叶都是历史的痕迹,在日后的工作中,王哲冲追求保证古籍内容清晰度的同时,又留存书叶本身的历史特性。
王哲冲认为,古籍作为文化和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她将尽自己所能保护身边的古籍。她也相信,随着国家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古籍数字化传播等工作的重视,古籍本身及其内容与价值会被更好的留存下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回想自己由初入茅庐到现在小有所成的经历,王哲冲说道:“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没有白费,当别人问起我的母校,我会自豪地说出我来自天津师范大学。我也将在古籍修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日后努力继续成为学校的骄傲,也为我国文化知识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古籍守护者。”
投稿方式
“微微笑”信箱:tnuwei@163.com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所在单位、手机号码、投稿栏目(德承经典、智海探航、体健心怡、美韵悠扬、劳作匠心、丰收画卷、书海泛舟)等信息,图文、视频不限。
往期推荐
天津师范大学2025年第二批公开招聘(辅导员、专业技术辅助岗位)人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