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声,唤醒沉睡的旧岁;瑞雪纷纷,洒落新年的祈愿。大年初二,年味正浓,这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与温暖亲情的日子。从祭财神的忙碌,到吃开年饭的阖家团圆,再到走亲访友的声声祝福,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写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新春记忆。此刻,和师小薇一同翻开属于师大人的拜年"秘籍",在欢声笑语与传统习俗交织的世界中,解锁别样的新春故事。
秘籍一:叙家常·情暖人心道
大年初二,各地习俗各美其美,共同绘就新春的多彩画卷。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濮一佳同学分享了甘肃回娘家的习俗。每一个甘肃孩子随父母大年初二回娘家,父母总会带枸杞、党参等特色的滋补品。到家后,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间至味是团圆。这份充满温情与敬意的习俗,正是在拜年时可以传承与借鉴的“秘籍”,它不仅传承着亲情的温暖,更传承着文化的温度,让中华文明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回娘家的习俗在山东济南也同样盛行,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刘俊言同学介绍,大年初二回娘家时需要准备几斤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红枣、寓意着岁月悠悠的上等茗茶、更需要添置一束雅致鲜花去装扮房舍,孝敬长辈。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人们把酒言欢,言笑晏晏,这便是独属于山东人的拜年“秘籍”。回娘家,这一承载着浓厚亲情与传统文化韵味的习俗,宛如一幅细腻温婉的水墨画,缓缓铺展在每一个归心似箭的游子心中,让爱与思念在春节期间流淌成河,温暖着每一个家庭的港湾。
秘籍二:拜财神·好运连连诀
陕北的祭财神习俗独具特色,堪称别样的拜年“秘籍”。文学院的马彬仙同学介绍道:府谷祭财神讲究众多,祭品除传统三牲,还有寓意生活甜蜜、步步“糕”升的黄米馍馍和油糕;在半夜人们还会开窗点灯,为财神“指路”。这些习俗承载着大家对富足生活的期盼,凝聚着家族情感与地域文化,并代代传承。陕北府谷祭财神习俗不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美好愿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因地域的不同,拜财神在祭拜的流程与细节处也各有不同。管理学院的王琦尊同学分享了江苏苏州习俗的特色之处,在她的家乡,祭拜这一活动会分两天举行,前一天的祭品主要为米糕、水果等素食,而后一天的祭品全部为肉制品。长桌上会摆放出碗筷与酒杯,人们在特殊时刻点燃香火,全家人跪坐在桌前,叩首三次,祈求来年的好运。这份“秘籍”不仅承载着江苏人民对财富和好运的殷切期盼,更蕴含了对家庭和谐、生活美满的深深祈愿,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追求幸福与平安。
秘籍三:开年饭·家运昌盛祈
图文:宋词 王韵涵 李珺 温尔雅 杨舒涵 王思凝
投稿方式
“微微笑”信箱:tnuwei@163.com
投稿时请注明作者、所在单位、手机号码、投稿栏目(德承经典、智海探航、体健心怡、美韵悠扬、劳作匠心、丰收画卷、书海泛舟)等信息,图文、视频不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