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总念叨友领了第一笔退休金3116.91,比全国月平均数稍低一些,在小县城勉强度日。
友,说着说着怎么心虚了,是亲朋友,真不是我有一个朋友系列的,不信我拿身份证。因为我退休时差不多也是这钱,就当是我吧,说起来方便。
想想自己50岁时一事无成,领着3000块的退休金,和第一名西藏的1万多隔着十万八千里。含饴弄孙手头不宽裕,心中郁闷。难道一生就只能如此了?是日晚做了一梦,梦见自己来到了古代,却是另一番光景。
1.
前日我们说到,古人也有退休金,《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就是说,假如你是有俸禄、吃皇粮的,并且官挺大,在七十岁便可以向皇帝老儿请辞退休。
退休后,朝廷会为你养老。你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差不多就是退休前工资的三分之一。工资越高,领的越多。
可在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干不到70可能就嘎了。你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腿脚也不灵便了,想回家养老享几年清福。怎么办?
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你干什么,得皇帝老儿点头才行。所以,你得向皇帝申请提前“内退”。瞅瞅,这和现在的企业内退差不离。
可是,内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定级别的官员”。
那啥样的才够级别?
起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如太师、殿阁大学士、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才有资格因身体原因写内退申请。七品芝麻官自然不上属。
我们现在看有些文人,比如韩愈,他之所以能提前退,吟诗作赋,是因为他曾官至吏部侍郎,退休前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到明清时期,朝廷比较人性化,将退休年龄降到60岁,明文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60岁退休一直沿用到现在。
我就是穿越到了清朝。
2.
我来到清朝当啥官还享受内退政策?
中央的文渊阁校理,类似国家档案局的管理人员,天天和书打交道,清闲钱多。
想当年曾国藩也担任过此职务,不过此时他是内阁学士——国务院内的高级秘书官,两江总督——省委书记。
我受了他不少提携,学了为人治事的两个道理。
一是实事求是。
要知道官场上敢于说真话多么不易。
那时咸丰刚上任,按照惯例,求直言。类似现在的民主生活会,领导们搞批评与自我批评。来,都给大领导提意见。一般大家都提啥?学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了,或领导不爱惜身体之类的。
可曾国藩不行,老老实实写了一封奏折,里面说了皇帝三个毛病。把咸丰给气的,当时就把奏折摔地上了,得亏有人拦着,要不曾国藩人头不保。
二是勤而有恒,事无不成。
据说,好像是罗振宇老师说的,有一个贼,晚上跑曾国藩家偷东西,在房梁上藏着。结果曾国藩就在那儿背书,背一晚上也不行。这个贼实在忍不了,从房梁上就下来了,然后从大门口扬长而去。然后回头还指着他说,这么笨,读什么书啊?
可曾国藩才不受干扰呢,依然苦读到天亮。最终考了七次中举,后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连续提拔七次,到了吏部的侍郎,凭着“结硬寨打呆仗”的稳妥作风,镇压了差点令清朝覆灭的太平天国运动。
你说,你身边有这么一人,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我也是混的顺风顺水,青云直上。到了60也不想退休。
换谁也不想退啊?要钱有钱,要啥要啥,还懂得那么多人生智慧。
白居易有首《不致仕》,劈头就说: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都70了好退了吧,可有些人偏不,眼昏花,牙都掉光了,死活不退,不为国家贡献最后一丝光是不会罢休的。说什么恋钱恋权,庸俗。
所以,彼时当大官的我也不想退,我还要为国发光。
3.
哐当!什么声音?我拥被而起。
低头一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掉到地上矣。
原来是一场美梦。
既然官没当成,两条人生道理还是好好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