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杀死另一个“自己”

文摘   电影   2024-09-12 10:31   河北  

《绝望》这本小说我早就读过。当年出国前,我特意去书店随机挑了几本书打发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当时刚被内地分批引进,便买了几本。


《绝望》(用俄语写成,出版于1934年,1966年纳博科夫对该书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并不好读,充斥意识流、人格分裂、自言自语。还好我读完了(国外生活太无聊)。这样的小说当然不易改编成电影,因为它没有《洛丽塔》那么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吸人眼球的情节,最后的结局也不“大快人心”,不知道法斯宾德为什么挑了这么一本书拍电影。

《绝望》也是法斯宾德少有的遭遇恶评之作,也是他作品中最另类的一部。法斯宾德拍电影往往亲自写剧本,但这部戏他和著名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进行了合作,汤姆可是改编名著的高手,新版的《安娜·卡列宁娜》、特瑞·吉列姆的《巴西》、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的《莎翁情史》都是他的作品。


法斯宾德说他对小说下了好几年工夫,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但汤姆·斯托帕德的加入帮助他找到了解决办法。这个切入点就是“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对(人物的)任何行动下判断”。


《绝望》可以算作“中年危机”小说。主角赫曼·赫曼是一个俄国移民,他在1930年代的德国奋斗成功,成为既得利益者。作为一个巧克力工厂老板,他却不快乐。他美丽的老婆公然和情夫乱搞,他的员工成了纳粹党员,他的合伙人也在局势的动荡下选择了出逃。事业和婚姻都急转直下,让他对未来失去期待,渐渐走向了疯狂。


本片采用英语发音,也有国际级的雄厚财力支援,主演狄克·鲍嘉的演技精湛,按理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水平的电影。我不太认同烂片的说法,我感觉很精彩。


狄克·鲍嘉饰演的赫曼·赫曼非常迷人、高雅,但难掩资本家的色厉内荏、软弱无能。他在生活压力之下人格分裂,继而走上谋杀之路后,更是敏感易怒、自我封闭、癫狂痴傻,如同一个精神病患。鲍嘉在最后一场戏中的喃喃自语,将书中的内心独白以悲哀的方式喃喃道来,是堪比《日落大道》终场戏的精彩表演。


安德雷阿·费雷奥尔所扮演的水性杨花的妻子莉迪亚也是本片的亮点。她刻意演的十分矫揉造作、坎普味十足,又坦胸露乳、卖弄风骚,竟让人对她没有恨意,只是为她的无知麻木而感到遗憾,毕竟她也是受害者。


《绝望》丝毫没有道德谴责,反而让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态暴露得一览无余,自然激怒了很多人。影片中的台词也很精彩,如:“一个自称代表人民的政党竟然以人民为敌!”等,着力的突显了当时山雨欲来的背景下荒诞的社会现实。赫曼在街上看到纳粹党在打砸犹太人肉脯,但街边坐着两个犹太长者却视若无睹、悠然下棋。冷漠助长了纳粹的疯狂,也造成了赫曼的自我放逐、走向绝望。


赫曼挑选的受害者是个流浪汉,与他并不相像,但赫曼却对他很着迷。为了凸显这种致命的吸引力,法斯宾德安排了一场赫曼仔细端详流浪汉裸体的戏,由于狄克·鲍嘉是个深柜基佬,这场戏竟散发出了异样的味道,让人玩味。


法斯宾德说,他和鲍嘉合作的很愉快,尽管他们的语言不通,但却“产生了一种近乎超感官的沟通形式,他了解我要的东西,我也准确了解他所做之事。


最后我摘抄一段法斯宾德自己写的文章,阐述了他在《绝望》中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赫曼·赫曼的绝望由某处升起,这绝望教他做了使已经发生的事变成发生在他身上之事,让他奇妙而无助的转机在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之下,转而拒绝过行尸走肉的生活。


由这份绝望、这番对生生不息的事物的痛苦追寻及勇气来体认一种乌托邦--不管这乌托邦有多么贫瘠--并且为它敞开身心大门,是我在本片所要讲述的。

CULT电影
这里,也许是唯一的以cult电影为主菜的大食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