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吕芦:点滴努力,只为居民更有幸福感
文化
2024-11-19 20:03
北京
“东西南北及上下,六面合一为六合。你看这前街后巷、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就是六合,人们要和和睦睦过生活”——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经典之作《电梯上》有过这样的台词。电影画面中,“老教授”站在北京前三门大街的高楼楼顶,为“小朋友”讲述恢弘的宇宙真理如何映射到小市民的鸡毛蒜皮。随着镜头一转,从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直到长椿街路口南侧,街道旁侧的高层住宅鳞次栉比……当然,这些高楼大厦相比今日CBD的繁华、摩登显得略带土味,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排“火柴盒子”当得起北京之光,是北京人高楼住房“梦”开始的地方。前三门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次集中建设高层住宅,规模浩大,一时轰动全国。很多首开集团的老职工参与了这场为北京人圆梦的住宅项目建设,他们为北京乃至全国树立了高层住宅项目标杆。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四十余年弹指一挥间。作为首开集团“新生代”,吕芦的工作日常依旧与前三门密不可分。只不过他及首开集团的“身份”已在历史脉动中悄然完成转换——从建设者,化身服务者。他们以标杆级的物业管理手段,对老旧小区不合理的细节进行改善,使设施功能得以长久,改造更趋成熟,业主得以安居。吕芦,首开集团天岳恒物业公司前三门项目部负责人,2023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和他的战友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从关键小事抓起,常抓不懈,以积小成大,聚沙成塔的决心为居民排忧解难。“首开集团坚守城市复兴官定位,同时积极探索复其所有,兴其所无的更新经验。尤其对于我这样一线的物业管理工作者,当环境的焕新打造出更宜居的社区,当点滴的努力让居民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我很自豪。”吕芦告诉记者。如开篇所说,“人们要和和睦睦过生活”,但和睦的前提总要“舒心”。让社区居民过得舒心——多么朴素的需求,办起来真不容易。所辖12个社区、2400余户居民,邻里纠纷、流浪猫狗、绿植养护、占道停车……大事、小事、急事、每个人的糟心事,当这些麻烦以7×24小时且风雨无阻的节奏一股脑涌向吕芦和他的战友时,外界眼中那些惊涛骇浪,不过是物业人的工作日常。物业工作头绪万千条,解决法门唯有一宗:沟通,继而解决。参加工作之前的吕芦自称对说话都“犯怵”,甚至在交谈中不敢直视对方,2009年进入物业工作,几乎硬着头皮“冲上火线”。如果战士磨砺的是建功报国的本领,物业人历练的便是为社区居民解决大小问题的能力。如何历练?没有捷径。吕芦个子不算矮,七尺男儿——工作中被骂哭的情况可不少见。“我的负面情绪一度特别严重,当时不善沟通,心态容易崩。骂哭了就去厕所洗把脸接着聊,一来二去就掌握了和居民沟通的要素”。吕芦告诉记者:“老旧小区的居民以老年人为主,于我如同长辈,他们的诉求合理,只不过由于空间或成本等问题,物业方面无法做满做好。这中间的落差怎么办?需要用‘坦诚’去解决。”就这样,在误解与和解、斥责与关切、偏见与认可、质疑与信任的转换中,吕芦与辖区内的居民慢慢处成了朋友,居民时常请他到家中小坐,他则“带着任务上门”——问需求、听意见。物业工作单调枯燥,日复一日,几乎一成不变。但凡出现突如其来的变化,每次都是“大考”。厂甸11号院入选“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随着老年餐厅、活动室、舞蹈室等等便民项目即时开放,设施健全,活动丰富,小区更有活力。2022年6月,抗击新冠的战役进入紧要关头,吕芦辖区突然出现一名新增风险点位的时空交集人员。该人员被疾控部门隔离后,吕芦在第一时间对所辖社区进行封闭管理,他与同事轮岗执勤,严格完成各项防疫任务。封控初始,猝不及防,当时最难办的就是物资紧缺,从蔬菜粮油到小小的防护口罩,吕芦协调各方,购买、联络物资。“疫情如同一场考试,疫情过后,居民和物业人的心更贴近了。这是用行动交出的答卷,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服务、认可我们的付出。”吕芦说。同样在疫情前后,一项另类的“考试”也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推进:在胡同密布的大栅栏,厂甸11号院有些特别,这里的两栋6层单元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构成该区域唯一的楼房住宅小区。小区1号楼北侧有一处占地颇大的公共空间,这里是项目的集中改造区域。“这处公共空间,我们曾称之为消极空间,当初的利用率极低。”吕芦结合厂甸11号院宣传展板的老照片向记者介绍:“号称是自行车棚,但被杂物挤满,且堆积大量‘僵尸自行车’,再看看单元楼门口,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停放混乱,安全隐患突出。”厂甸11号院早已今非昔比,不仅其改建方案入选“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随着首开天岳恒物业的接手入驻,居民真真切切体验到“贴心社区”的幸福模样。“经过调研,11号院有三分之二常住人口是老人,如何满足适老化等刚性需求,是物业工作的重点。”在吕芦导游下,记者参观了这处“百姓身边微空间”。微空间并不小。老年餐厅、活动室、舞蹈室一字排开,活动室与舞蹈室之间设有隔断,如果开大会可以将两个区域拼在一起。再往东,是小卖部和理发室;东边拐角处一个房间,作为图书室和自习室,孩子们放学或放假后可来此学习。小区居民出楼门步行30米就能吃食堂、打乒乓、练合唱,因此这些空间的利用率极高。设施健全,活动丰富,小区自然有活力,邻里之间聚在一起,过得就像一家人。据吕芦介绍,在厂甸11号院整体改造过程中,大栅栏街道积极构建社区党组织、物管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等多方联动网络,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只为留住有记忆有情怀的乡愁社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所有宏大叙事,都落脚在“让人民满意”的最细微处。这样的考试,不容有失。前门西大街8号楼电梯间的图书角。这里保留了四合院的精髓——邻里间的互动与共享。既然是考试,总会不断给出新难题。万物有规律,曾被视为北京之光的前三门高层住宅项目似乎正在慢慢变“老”。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且建造时的关注点与如今的生活需求并不匹配,各种老旧小区的通病开始在这里出现。尤其是楼道、停车位等公共空间分配问题凸显,导致邻里矛盾甚至社会性冲突多发——在老旧小区逼仄又杂乱的空间中,传统邻里关系逐渐被钢筋水泥阻隔并淡化。立体四合院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社区文化的复苏。“北京人有着浓厚的四合院情怀,四合院不仅承载着童年记忆、家庭温情和社会交往,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缩影。”在吕芦的设想中,立体四合院既是对传统情怀的现代诠释,更是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创新尝试:“立体四合院,顾名思义,是将传统的平面四合院结构延伸至纵向,形成多层社区生活空间。它保留了四合院的精髓——邻里间的互动与共享,同时适应现代城市居住需求。”从横向来看,每一楼层可视为一座四合院,多户居民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纵向来说,各楼层的“四合院”通过电梯、楼梯彼此连接,“一横一纵”串联起立体化四合院。吕芦继续当导游,本刊记者来到前门西大街8号楼实地探访,这里被称作“立体四合院1.0版本”,姑且算“试验田”:色彩艳丽的围栏、整洁的公共空间、规范的非机动车停车线、展示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宣传栏、美观的楼门文化墙..再向楼上走,电梯间或是楼梯间处,不仅设置了读书角供邻里之间互动交换书籍,墙上还特意布置了各类主题展板,供社区居民展现摄影、书法等才艺。质地坚柔的锦绣,必定经纬紧密交织。守望相助的邻里若是立体四合院的“经线”,社区党建工作就像在经线上添加了“纬线”,极大提升了网格的韧性。“每个立体四合院,同时又是一座立体化的‘党建四合院’。‘党建四合院’从居民急难愁盼入手,将‘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治理模式作为推进物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是聚焦居民诉求和打造和谐邻里关系的长效治理方法。”吕芦向记者介绍。3年来,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已经从1.0发展到3.0版本,它不仅是大栅栏街道党服品牌项目,也是首开集团“社物一体化”示范小区。地区党建资源随之有效整合,实现相互服务,互促共赢,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虽然聊起北京城市发展头头是道,但吕芦不算“老北京”。他10岁之前生活在山东,军人子弟,后来随父母工作调动才来北京。部队大院的成长环境及军人家庭的严格要求对吕芦影响极大。他说自己是个“不会拐弯”的人,做下去就对了。15年,做下去就对了。他从一个说话不敢直视对方的“憷窝子”(自语),成长为事无巨细事事关心甚至有点八面玲珑的“小吕”“吕哥”;从被居民骂哭洗把脸接着聊的愣头青,成长为服务热忱又不失分寸的项目负责人——时间改变了一些,但有些其实也没变。眼下,吕芦最关心的是将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升级到4.0甚至5.0版本。那可又是一个“大计划”,涵盖小区道路规划、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便民餐厅、便民菜站甚至外卖员休息室等等。“这些都在计划之内,会慢慢地逐步推出,我们还是想把这件事做好。”吕芦说。
文 曹宇
摄影 李英武
编辑 韩哈哈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奚美娟: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赵冬梅:认识历史 认识生活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 2024年11月14日 三吉彩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