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展,容纳你想要探寻的心丨人间指南

文化   2024-10-08 21:12   北京  


长假结束,心还是野的。不如在北京的新展中,边走边看边思考。


“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历时一年多时间策展企划,重磅集结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良渚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沉浸式展出400余件文物展品


“天下万国|文明星芒”篇,聚焦远古时期,阐述从原始社会向国家形态过渡的必然过程,部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跨入了古国文明新纪元。

“万邦辐辏|古国林立”篇,整体描述从自然群落到古国林立阶段,早期中华文明渲染出的“中国式”文明创生的动人画卷。

“宅兹中国|王朝崛起”篇,概述古国时代“多元一体”的文明之路,在王朝时代踏上了新的征途,为秦汉以降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奠定了基础。


除了重量级的文物展品及要素型的叙事结构,现场更有多组大型艺术装置,为观展者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之一,“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全景呈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以及重要成就,旨在探源中华文明赓续不息的基因,启迪当代的中国人,知其来、识其在、明所往。

展览日期:2024年10月1日—2025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10:00—18:00,闭馆前半小时停止入馆



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作为国内首个对艺术家莫毅(1958年出生于陕西)早期作品进行全面梳理的机构性个展,本次展出逾300幅黑白和彩色照片均来自莫毅最具标志性的系列创作,以及一系列自拍作品。同时,还将首次展出艺术家的手工影集、日记和原版底片印样,并通过摄影装置和档案素材精选,更为立体和完整地展现莫毅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开创性观念摄影的创作理念与工作方法。


莫毅在其不断衍变的摄影实践中,重新思考了社会纪实摄影的可能性,并反思了“摄影何以成为艺术”。他在作品中常采用不同形式的实验方法,例如在“一米,我身后的风景”,这一可被视为莫毅以照相机为道具,将行为艺术与摄影创作融合的第一次尝试中,他将照相机固定在自己脖子后侧,以获得特定的拍摄视角。在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人注意到莫毅的怪异行为,脸上因此充满困惑与怀疑的表情。而更多照片里的人则完全没察觉到一米外时不时正在进行拍摄的照相机,他们的自然表情被镜头记录了下来。此系列作品标志着莫毅对摄影的质疑,以及这种质疑在创作中的视觉呈现。


在“我是流浪狗”系列作品中,莫毅把镜头固定在独脚架的末端,倒提着闯入繁华的商业街,边走边随机按动快门线获得的画面。莫毅通过这种“游戏”般的方法,调侃、挑衅了当年弥漫的摄影说教,与主流的审美相去甚远。

他的创作方法看似玩世不恭、不合时宜,实则是对于人们生存境遇的反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人的精神状态与情绪感知。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8日—12月29日


编码物候
北京时代美术馆

 
一直以来,人们从身边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从物换星移中预知季节的更替,运用物候的观察方法打开认知世界的多元视角。而现代技术对生态世界的渗透,启迪着人类关于生态和谐的时代性思考。时代美术馆始终关注时代发展的课题,并致力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回应和探讨这些课题。《编码物候》展览正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生物科技作为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领域,与艺术的结合也日益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背景下,“物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自然界变化的窗口,也成为了探讨科技与艺术如何共同影响人类未来的一个绝佳切入点。

 


本次展览由北京时代美术馆联合专注于“艺术+科技”方向的策展人邢丹共同策划,展出来自6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家,包括曹舒怡、陈若璠、达罗·蒙塔格(英)、纠缠的他者(挪威、阿根廷)等15位/组艺术家带来雕塑、VR互动装置、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其中4个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
 


参展艺术家大多很年轻,具有国际视野,部分艺术家曾参加林茨电子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美国独立游戏节等。在这里你将见证他们飞扬的想象力。

比如,你可以大胆想象太空农业的样貌:基因组美食中心的《太空永续农业》以文献装置的形式,让我们思考在地球气候危机面前,人类是否能在太空中追求一种永恒的农业模式。你也可以随时拿起手机与作品互动:瑞士艺术家马克·李的《演化推测,原型 1》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与网络装置的结合,邀请观众创造新的生物变种,体验与工程改造物种共存的生态系统,引发我们对未来生物多样性的深思。
 

展期:2024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
 
 
是日蓝花
元美术馆
 


元美术馆欣然呈现由袁佳维策划的大型群展“是日蓝花”。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大地颂歌:花园之旅》里描述了自己在园艺工作中侍弄“蓝花”时产生的哲学思考,同时结合色彩理论阐释了其浪漫化的本质


“蓝花”(blaue blume)象征着永恒的憧憬、呼唤着激情与使命,既体现了对无限的形而上渴望,又夹杂着诱惑、欲望和虚无——尤其针对蓝的外表本身而言。时至今日,蓝花仍是西方艺术史脉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美国诗人玛吉·尼尔森(Maggie Nelson)亦曾进行类似表达,蓝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孤独又崇高,这种摇摆不定的气质指向了怀旧的未来。
 


籍此,群展“是日蓝花”试图以该意象为引,考察不同代际的本土与国际艺术家实践中切近蓝花的情感观念,或与蓝本身有关的形式视阈与生态思辨。
 

展期:2024年9月24日至11月24日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由各合作方提供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奚美娟: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赵冬梅:认识历史  认识生活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9月12日 奚美娟 」

北京青年周刊
《北京青年》周刊,全面解读中国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