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惊蛰》《英姿巾帼史峥嵘》。 师从艺术家胡伟和意大利艺术家Luigi Carboni,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大展。
坐标北京宋庄,原创艺术聚集区。王杨的工作室位居于此,楼下是一间电影咖啡厅,坐电梯上来,便进入了这位女艺术家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高大的钢架,上面摆满了一小盒一小盒矿物颜料,按照色阶整齐排列,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随时听命主人的调遣,去实现自己生命的升华与蝶变。倚墙而立的,是她刚刚完成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冷冽而悠蓝的天空下,一抹金色夕阳映照在神山之上,浮光倒影,水天一色,宛如流光溢彩织就的梦境,编织成光与影的绮丽诗篇。这里的空气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的律动,纯洁的圣境洗净了一切尘埃。
她在画山画水,也好像在绘画季节,更像是将心中的世界喷薄而出。“一首歌、一张照片、天空上的一抹晚霞”都有可能成为灵感来源,“凡所有相,所有念”都可以进入到艺术家的画里。
《惊蛰》191x235cm,综合材料,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王杨生长在艺术世家,自小受到艺术熏陶,幼儿时的她,刚会拿笔就开始画画。大学学习的是中国画,后来赴意大利学习当代艺术。回国后,师从著名艺术家胡伟开始学习综合材料绘画,激发了她对艺术多元化创作的渴望,艺术天地更加广阔。“从小我就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孩子,学画画后,一直在追求变化,一直在推翻自己先前的东西,期待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后来胡伟老师对我说,善变是好事,就这样一路走下去,最终让自己稳定下来”。《英姿巾帼史峥嵘》200x220cm,综合材料,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作为艺术家的幸福感深深植根于绘画的过程之中。每当我找到一种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完美呈现在画布的表达方式时,那种满足感无与伦比,这便是最纯粹的幸福。”“对我而言,只要我能将心中的构思实现大半,便已是莫大的幸福。因为细腻的情感与意境,是语言所无法触及的。文字有其局限性,无法全然描绘出那份深邃与美妙,唯有通过绘画,才能真正地传达与体会。”《向云端》191x235cm,矿物色,纤维,亚克力在绘画中,王杨会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解,将心中的“人与物、山与水、虚与实、相与念”再现于纸上 , 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流露。王杨的画别具一格,“师古法外而不拘”“拥抱自我、成为自我”是王杨一直追求和坚守的。有过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经历的她,能够通过反向回溯与观察东西方艺术的构成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反复的印证、推敲与发展,对艺术家而言都充满了趣味与意义。“每一次的尝试与突破,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这种成长的喜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画画这件事情是一辈子的,不能脱离画笔,我觉得画画是我的归宿。” Q 从中国的传统绘画语言,到如今综合材料绘画的当代表现,你学习艺术的经历是怎样的?A 我的经历就像是一段时空游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本科时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后来去意大利学习当代艺术,再后来在国家画院访学。大学时我最喜欢的还是人物绘画,这多半来自父亲的培养和影响。那时虽然绘画语言不成熟,却总想画出自己的风格,但不管是从古人的皴擦点染还是现代人物画大家的作品里,都找不到和自己共鸣的点以及我想表达的情绪,以至于那段时间画两张一个风格,过两天又是另一个样子,每天坐在画室里耗纸费墨,但笔墨上总是寻不到归宿感。为寻找灵感我也常穿梭于各个博物馆和展览馆,但想要探求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于是我打算暂时离开,去更远的地方寻找答案。我来到意大利乌尔比诺(Urbino)留学,这里曾诞生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得不说,身体走得越远,心里越是思念故土的文明。留学期间,除了跟着我的老师意大利艺术家 Luigi Carboni 学习西方当代艺术,我还陆陆续续画了很多以唐俑和兵马俑为主题的没骨水墨画,希望借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力量来与西方艺术对话。此外,我还利用假期去了法国等国家,参观了很多艺术展览和博物馆。国外学习的几年,西方当代艺术颠覆了我出国前对于绘画和艺术的认知,艺术无限的可能性为我开启的不只是一扇窗,而是从另一个维度和空间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回国后,我进入国家画院访学,胡伟老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我的艺术诉求完美契合,他说中国文化是生长的艺术,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式的现代美术。综合材料绘画是要把古典带到今天来的一门系统性学科,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那个时期的文化概念,使之能够走入到综合材料绘画主题里。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综合材料绘画。A 是的,综合材料绘画包罗万象,什么材料都有,颇有些“天地由我”的感觉。记得初进综合材料工作室时,着实吃了一惊,杂而乱的表面背后,其实是打破既有、自由创作的酣畅。在众多材料当中,我比较喜欢使用矿物色,它的颗粒感和丰富的色彩为我的绘画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前我学习中国画时,基本都画人物画,但对山水画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甚至选择了与山水画相关的题目。那时,我对山水画的方向已有朦胧的意识,但觉得如今的山水画同质化严重,难以超越古人。我对色彩有着很好的感觉,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我追求那种温暖而细腻的表达。然而,国画中的水墨材质却让我难以尽兴,那种阴柔而发散的水质效果让我无法准确传达我心中的色彩。回国后我进入国家画院访学,胡伟老师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很大的鼓励。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综合材料的魅力,它让我能够更自由更准确地表达心中的色彩和细节。画了几张小画后,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以前无法抒发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出口。A 创作一幅画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的,时常需要停顿,需要思考,需要审视全局,调整画面整体的节奏与韵律。绘画过程中,我倾向于先捕捉那些快速而温暖的节奏,通过黑白灰的层次,逐渐过渡到亮部,营造出冷暖、 向阳与低沉的对比。比如画山时,我倾向通过色块来展现山脉生长的纹理结构,以传达一种独特的情绪与意境。创作时我会受到心情的影响,心情愉悦时,我选择用活泼的色调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心情低沉时,我则会利用好那些深藏于内心的情感,通过层层堆积的色彩表达出来,让它们在画面中逐渐沉淀与绽放。《无题》138x134cm,纸本水墨,参加联展·《当代艺术的边缘一材料》(Borderline-Materiali dell' Arte Contemporanea)·意大利佩萨罗Gradari-Mamianif宫 Q 作品中的力量感从何而来,你的力量源泉又是怎样的?A 我觉得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画家内心的映射。作品的力量感往往来自于艺术家创作的冲动和表达的欲望。就我的作品而言,特别是山水,自然的宏大力量,还有我内心的坚定都是我希望重点表达的内容之一。就我个人而言,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深深影响着我,让我不自觉地融入进创作中,可以说,我们悠久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始终是推动我创作的力量,也是推动我进步的力量。除此之外,家人当然也是我的力量和动力,让我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让我得以在艺术的世界里扬帆遨游。A 目前主要是国内一些展览,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以及其他一些大展。中国画作品主要有《花腰傣》《印象卢浮》《曲终人未散》《唐俑》等,曾在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意大利佩萨罗宫等展出,综合材料作品主要有《惊蛰》《英姿巾帼史峥嵘》《山有影》《向云端》等,曾在山东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展出。《无题》138x134cm,纸本水墨,参加联展·《当代艺术的边缘一材料》(Borderline-Materiali dell' Arte Contemporanea)·意大利佩萨罗Gradari-Mamianif宫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奚美娟: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赵冬梅:认识历史 认识生活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