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大器晚成,十三次拒绝出任宰相,高风亮节,就连毛主席都曾手书其词

乐活   2024-11-27 05:30   山西  


南宋有这样一位任性的官员,“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旁人求之不得的功名利禄,在他眼中却一文不值,此人名为崔与之。


崔与之家境清贫,年少失父,然则刚强坚韧,从无颓唐,他才华横溢,为人机警,更通晓大义,立志救国济民。


此后多年,刻苦读书,钻研经史,多次参加科考却始终未能中榜,于是外出求学,直到32岁方在众书友的资助下,跋涉千里,步行至京城,入太学读书,三年后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


初入仕途,等待崔与之的显然不是高官厚禄,他来到荒远州县,整日处理些琐碎杂事。然而崔与之从无懈怠,恪尽职守,甚至为了保护粮食,甘愿拆掉自己的屋瓦修补粮仓,因此得到郡守赏识,升职转任。


此后多年,崔与之每到一处,都会尽心处理当地事务,能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秉公断案,会整顿赋税关怀百姓,敢不顾危险亲自平叛,更不辞辛苦各地巡查。



如此劳碌,殚精竭虑,不过几年,便已鬓发全白。


后来,新兴的蒙古国屡次进攻金国,金人为避锋芒,南下迁都,并企图侵占南宋国土,因此崔与之临危受命,在成功抵御金国入侵后,朝廷便想要调崔与之入朝为官,然而崔与之却力辞朝廷诏命,准备辞官返乡,直到途中再度听闻金军南侵的消息后,方才前往京师。


公元1217年,金军进犯四川,连破多地,两年后当地官员弃职逃跑,蜀地大乱,人心惊惶,起义频发,崔与之又一次临危受命,安邦平乱。


期间,崔与之登临剑阁,北望中原,提笔留词,说尽家国忧思。



《水调歌头·题剑阁》

宋·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

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

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此时的崔与之,远离朝廷,戍守边疆,骑马立于军事要地剑门关上,群山连绵,不知尽头,然而北望时,仍可见长安城楼。


百年间,金军南侵,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对于造成诸多惨状的敌军他恨不能饮血啖肉,他相信丧尽天良的敌军必将遭受清算,而他也已做好了常驻此地的准备,上书奏表,护佑一方。



此时的崔与之,年过六十,两鬓斑白,英雄迟暮功业未成,夜深人静时,他也会向往归隐田园的养老生活,或许白云青山,流泉青梅总要嗔怪他辜负盟约,但如今敌寇未平,他肩负重任,又怎么忍心不顾苍生家国,独自安逸?


笔触之间,说尽了一位老者的拳拳报国之心,字字热忱,忠义豪迈,难怪毛主席曾亲笔手书这首词。


崔与之在四川为帅五年,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待到局势平稳后,朝廷又召其入京任职,他三次上疏请辞,毅然返乡,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后来新帝即位,屡次请其出山,皆被推辞,直到1235年地方兵变,在家闲居的崔与之见事态严重,方再度出山,带病平乱,此时的崔与之已有77岁。


兵变平息后,崔与之请辞职务,并将任职数月所得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库,分文不受。


此后几年,谢绝政事,安居乡野,皇帝曾七下诏书,欲召其赴京为相,并空出相位四年之久只待崔与之赴任,然而崔与之因年老体弱,数月间上疏十三次请求辞免,最终征得帝王准允,致仕闲居,安享晚年,八十二岁时溘然长逝。


纵观崔与之一生,淡泊名利,却为家国耗尽心血,高风亮节,风骨峥嵘,无愧华夏楷模,当为后世钦慕。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 后台回复 “早安” ,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

品读诗词歌赋
每天早上5点半,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世界,鉴赏经典文化,感受诗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