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那个大唐最为耀眼的谪仙人终究羽化登仙,乘风而去。
关于李白之死,一直众说纷纭。大致可概括为三种说法:
其一为醉死,《旧唐书》中,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其二为溺死,多见于民间传说,李白在江上饮酒,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死,因较为符合李白性格,又极富浪漫色彩,故而广为流传。
其三为病死,此种说法多为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当时李白不顾61岁高龄请缨杀敌,希望能在垂暮之年为挽国之危亡尽力,途中却因病返回,次年病死于族叔李阳冰处。
关于第三种说法,曾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找到重要的理论依据:“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李阳冰在此文中说道:“我做当涂县令时,李白病重,有书稿万卷,却没有修订,他在床上将此交给我,让我作序。”
李阳冰不仅是李白的亲戚,更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文字记载想来是有一定可靠性的。
除此之外,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留有李白之死的线索:“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这首诗亦成了李白绝笔,垂暮之年,回顾一生,尽是豪迈与悲凉。
《临路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飞起时震动世界,飞到一半因为力量不济而失败。
但大鹏留下的这种精神让万世激荡,它的梦想始终是绕着扶桑神树飞翔。
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孔子已经去世了,还有谁会为此伤心流泪呢?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后人考证,应该是刊本时出现错误所致,原题应为《临终歌》。
数千年前,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了一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振翅大鹏。
或许是被此中自由与高洁的意象所牵引,李白极爱以大鹏自比。
《李太白全集》中第一篇便是《大鹏赋》,此为青年时抒发志向之作。
后来拜访李邕却被斥责,在《上李邕》中再以大鹏自比,直言我李太白这只“大鹏”,无需借你“李邕之风”,便可直上九万里,自信又张狂。
青年时,他浪漫恣意,拥有着崇高的抱负,那时,他觉得自己正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
然而多年波折,往昔理想在现实的接踵打击中化为飞灰,此时他垂垂老矣,更要为这见过繁华终老沧桑的鹏鸟谱下一曲悲壮的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这两句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振翅八方,是指青壮年时,也曾漫游河山,也曾受诏入京,可谓自在风光。
“中天摧兮”则暗含李白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初入长安,本以为可成国之建设的中流砥柱,不成想三年倏忽,只是个御用文人罢了。
赐金放还后,又因错跟叛王,锒铛入狱,后被流放夜郎,若不是天下大赦,或许再难出游。
然而重获自由的李白,已是人至暮年。回顾往昔,鹏鸟大志,终究在时光与人事的冲刷中,逐渐消弭,其中苍凉与感慨,着实泪目。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于太阳升起之地,古时将太阳比作君主,此处“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
此两句李白再次借以大鹏抒发心志,即便理想破灭,但却自信于自身的的品格精神,依旧可以影响后世千秋万代。
此处一扫之前的落寞无奈,再次流露出独属于“诗仙”李白的张扬狂傲。
事实证明,千年之后,万人敬仰,他的故事从未落幕,依旧璀璨。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春秋时期,鲁国曾得一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应该属于天地自然,不应被囚禁观赏,因此为之哭泣。
而诗中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也被后人相传,可如今孔子已死,再无人闻此落泪。
这两句中,李白运用典故,既是对后世叹惋的肯定,又暗含今世却无知音的慨叹。
此处,与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境情绪不谋而合。
李白一生浪漫,曾仗剑天涯,也曾天子眷属,他的诗酒天下盛誉,想来便是风光无两。
然而褪去这些世人艳羡与敬仰的光环,又有几人能懂他追求一生的“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志向呢?
他好似立于巅峰,可其后多少落寞难求却无人可诉。也罢,他李太白,本为谪仙人,何须论凡尘。
每每提及李白,心中总多豪情,他好似世人心中的一抹月光,总能抚慰多年流离的麻木沧桑。
然而如李白这般辉煌千秋的璀璨明星,也有着难以慰平的伤痛与落寞,何况是朝九晚五为生活而奔波的你我呢?
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伤时便涕泗横流,高兴时便仰天长笑,自在随性,本就难得,便也可贵。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