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夜宿山间,为百姓写诗,感动后世近千年

乐活   2024-11-24 05:30   中国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仙人,缥缈浪漫不食烟火。圣人,济世救民心怀苍生。在世人心中,李白与杜甫便是这历史长河中如此不同的两颗星辰。


李白潇洒自由,仿佛不知人间百转,不识人情冷暖,杜甫沉稳哀苦,道尽了世事沧桑,民生疾苦。


然而,人有百面,杜甫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昂扬,李白亦有过“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的民生哀叹。


或许很难想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还有如此温馨亲近的一面,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李白的生命中并不罕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似谪仙更似圣贤的李白吧。

 


那年,李白因与叛王共事,获了罪,流放夜郎,却在途中恰逢天下大赦,再度自由,他惊喜万分,写下著名的《早发白帝城》。自此,已至暮年的李白回归山水,畅游天下。


公元761年,李白在宣城、历阳一带漫游。此处有座山,原名不详,但因山上有大松,又分五枝,葱郁苍翠,故而李白将其命名为五松山。


一日,他游览至此,沉醉于山间风光中,不知觉天色渐晚,不便回城。


于是李白在山下寻到一间农舍,欲在此借宿,当地百姓诚挚淳朴,在李白的一番陈情后,将其邀入家中,热情款待。


李白深受感动,终是以诗叙情,将这桩人间温情载于青史。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全诗简单易懂,大意是说李白借宿农家,尽管主人家中清贫,却依旧自家最好的吃食款待客人,也正因这份诚挚,使得李白感慨万千,食不知味。


然而,在这看似稀松平常的记述中,却饱含着李白哀叹民生的唏嘘难言。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开头两句,是说李白自己的状态,苦闷而寂寥。这种感慨并非是游山玩水后的怅然,而是在借宿人家后的所见所感。


按理说,在这大好河山之中谋生的百姓该是富足平安的,然而李白所见却是家徒四壁、人丁寥落,邀他进门的老妪身形佝偻,如此情形,怎能不令人心中苦涩?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颔联是对周身环境与人情的描述。此时秋季,本应欢庆丰收,然而李白却以一个“苦”字作结,为何如此?


因为安史之乱时,天下动荡,百姓流离,这一路上,李白见过太多的民生艰苦,他们有的饥寒交迫,有的百病缠生,无一欢颜,无一富庶,而这也正是诗中不说“荀家”说“田家”的原因。


此时此刻,李白夜宿农家,仍听到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一声一声,尽是苍凉。


为何夜深人静,她仍旧忙碌?或是孤苦无依,家中男丁皆入征兵之列,不知音讯,难料生死。


一个“寒”字是秋夜凄冷,是邻女单薄,更是天下民生的寒苦。


而此时的李白,年过六旬,历经沧桑,他虽有“海晏河清”的大志,却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丧失希望,这样的百姓贫苦又何尝不令他心绪辗转?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最后四句,是对借宿人家盛情款待的具体描绘。老妪姓荀,是位热情善良的妇人,为了招待贵客,她拿出了家中最为珍贵的食物。雕胡,即为菰米,生于水中,秋日结果,可以做饭,古人将其当做美餐。


老妇在一贫如洗的家中,寻到菰米,甚至为表诚挚,以“跪进”的方式将饭食呈给李白,就连放置食物的盘子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月光的照耀下如明玉珍珠。


李白当然吃过无数的珍馐佳肴,可眼前来之不易的清欢美味却更显动人。因而,他不禁想起韩信在年少落魄时,曾遇到过一位心地善良的漂母将饭分给自己,后来韩信显贵,以千金酬谢漂母。


在此,李白将荀媪比作漂母,足见感激与崇敬之情,而这份雕胡饭的价值,终使他“三谢不能餐”,因为他一生漂泊,岁至暮年,实难再有作为以报今日之恩,事实上第二年,他已去世,其中的心酸难言如今读来可谓振聋发聩。

 


相信很多人读完这首诗,会对心中的李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他不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更是一位“哀民生之多艰”的圣人。


现今,人们常说:“自己过得不尽人意,却偏偏看不得这人间疾苦。”这份共情,这份美德,大抵是自古传承。


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个欢笑与哀恸共存的人间,愿你我终能存一份善意,得一瞬共鸣。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 后台回复 “早安” ,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

品读诗词歌赋
每天早上5点半,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世界,鉴赏经典文化,感受诗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