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左)与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就全面启动经营合并磋商召开记者会。右侧是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
中文导报讯 日本汽车巨头本田和日产汽车公司,12月23日宣布全面启动经营合并磋商,争取在2026年8月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纳入旗下。与日产组成企业联盟的三菱汽车公司将在2025年1月底前后决定是否加入,目前日产持有三菱汽车24%的股份。
三家车企启动经营合并,目标在明年6月签署协议,合计销量将超过800万辆,年销售额30万亿日元,位居全球第三。若此次并购成功,将成为自2021年1月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组建Stellantis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并购案。根据声明,本田和日产的目标是通过合并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的世界级移动出行公司”。公告也强调,双方仍在磋商中,并未就合并达成最终决定。
本田和日产表示,将由本田指定持股公司的社长和过半数董事,由本田主导集团走向。本田社长三部敏宏在联合记者会上强调“有望应对电动化等市场环境变化,提升企业价值”。本次经营合并旨在调整生产以及技术互补,本田与日产拥有的品牌将持续下去。
日本车企将整合成为新企业联盟与丰田汽车集团两大阵营,合并之后的规模仅次于2023年全球销量达1123万辆的丰田集团、以及923万辆的德国大众(VW)集团。
本田和日产将利用这一规模优势,提高纯电动汽车(EV)开发的投资效率,与在EV市场上领先的美国和中国新兴势力抗衡。本田还将探讨向日产供应混合动力车(HV)等,在广泛领域展开协作。经营合并将迎来基干产业的历史性重组,供应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必然受到影响,重组和淘汰可能扩大开来。
在23日上午,三家车企的社长造访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向各省干部报告将启动合并磋商。一同出席记者会的日产社长内田诚表示:“我确信通过结合双方的优势,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说明:“三家车企的体制怎么做最能提升效果,我们将探讨可能性。”
日产由于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销售低迷,业绩恶化。据报道,台湾电子设备代工巨头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提议收购。有意见认为日产为避免鸿海参与经营,着手推动了与本田合并。但内田否认说“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三部在强调“并不是(为了)救助日产”。
公开资料显示,本田、日产和三菱均是日本汽车行业的头部车企。本田自1948年创立以来,业务横跨汽车、摩托车等多领域;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成立于1933年;三菱汽车1970年从三菱重工业独立,是三菱集团核心成员。
销量方面,2023财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本田全球销量约398万辆;日产在2023财年全球销量为337万辆;三菱汽车则为78万辆。
日产汽车在23日发布的公告中提及,本田和日产此前的合作,也为本次合并奠定了基础。
2024年3月,本田与日产宣布,开始在电动汽车电池和软件方面进行合作,计划共同探索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平台,共享电机、逆变器等资源联合开发新电池和电动轴;8月,本田、日产与三菱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探索在车辆电气化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卡洛斯戈恩:合并是“孤注一掷”?
在外界看来,本田和日产牵手的根源,在于两家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逐渐失势。
日产汽车前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对本田和日产的合并十分悲观,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其为“绝望之举”“孤注一掷”。
戈恩表示,“日产和本田合并是孤注一掷的举动,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因为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它们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
在他看来,两家企业的所谓合并并不意味着两家日本品牌的真正融合,反而更多是因为日本经济产业省想要推动这项交易来促进日本经济,而本田对此似乎并不满意。
戈恩称,本田是一家非常强大的“工程公司”,而日产也为自己的工程技术而感到自豪,两家的合并很可能导致工程师们互相不服气。如果两家公司合并或者是组建联盟,那么新公司将采用哪些技术,这是十分艰难的决策,也是两家公司合并后面临的最尖锐的难题。
日经新闻在报道中评价说,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美国特斯拉和中国企业等纯电动汽车企业正在挑战传统的大企业,在技术和参与者两方面,正在进行历史性的结构转型。日本国内3家厂商将集结技术力量等经营资源,力争成为世界第3大集团。
日本共同社分析指出,本田和日产决定合并谈判的原因是汽车竞争领域转向纯电动汽车和车载软件,日本车企原本引以为豪的发动机等技术优势迅速减弱。新能源车的发动机结构更为简单,比亚迪和特斯拉等车企的加入,加上新兴车企在车载软件方面的优势,让日本车企的危机感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