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故事如何赢人心

科技   2024-12-31 00:03   广东  


来源丨山东宣传公众号

作者丨张锡杰



  社交媒体时代,“好玩”的内容太多了,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娱乐化的内容所抢占。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体质更严肃但也更为重要的新闻信息如何才能“突围”?


  要素很多,讲好故事排第一位。


源丨微信公共图片库(Pixabay提供)



  写好新闻故事不仅考验采编能力和文字水平,更考验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感知和理解深度。同样的题材,有些报道能瞬间刷屏,成为爆款,有些报道却无人问津,它们多数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头重脚轻的“引言体”。新闻故事要先声夺人,即刻引起读者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写新闻故事容易陷入“皮厚”的误区,故事情节切入太慢,开头铺陈过多,像论文引言一样,非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冗长复杂,迟迟不入正题。真正动人的故事点要么包裹在背景介绍中“千呼万唤始出来”,要么流水账式一笔带过,提不起读者兴趣。


  自说自话的“独白体”。新闻故事的内核是人物和事件。写好新闻故事要处理好记者个人话语的比重,让新闻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新闻故事中作者出镜率太高,就会陷入作者与新闻人物“抢戏”的误区。作者自说自话,急于自我表达,遮蔽新闻人物的光环。


  夹叙夹议的“述评体”。叙议结合是新闻故事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很多新闻容易把内容重心置于评议部分,由此陷入“掉书袋”的误区,有的在故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大量引述名人名言、政策文件,有的在故事中夹杂过多价值评述和情感表达,“唱高调”“上价值”,“说教味”太浓,切割故事线的完整度,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


  粗枝大叶的“大事记”。新闻故事要有一以贯之的新闻线索,讲求起承转合,细节点睛。一些新闻求多求全,生怕读者看不到故事全貌,只有广角镜头,没有特写镜头,只有全知叙事,没有焦点透视,一味以时间顺序罗列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新闻人物只是在不同场景跳跃穿插,没有打动人心的具体内容。


  陈陈相因的“八股体”。新闻故事是创意写作,谋篇布局、文风文笔没有固定模式。如今,在“流量经济”的影响下,自媒体行业总结出了“标题党”“震惊体”“刚刚体”“悬疑体”等一系列“写作公式”“流量套路”。这样的套路“博人一笑”还可以,想创出经典很难。


  结构严密的“公文体”。公文写作与新闻故事有本质区别,公文中的政策导向和工作部署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但是新闻故事写作必须要抛开公文的规范体式。很多新闻故事为了寻求高站位、展现大主题,大段引用公文内容,甚至使用公文文风进行写作,最终新闻结构虽然严密,但内容故事性不足,缺少灵动性。



  古往今来,中国人在写故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事名篇可谓数不胜数,比如《木兰辞》、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卖炭翁》等。诸多名篇在今天都可以算作纪实写作的范畴。


  综观古今名篇,新闻故事的写法各有千秋,但通常具备几个特点:


  有直面现实的“力道”。新闻故事讲究心有千钧,落笔一点成,要聚焦现实问题,挖掘时代发展中的热点,以情节的起承转合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专题片《“无钢”济钢重返500强》,讲述了济钢集团直面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从“关停主业、转型发展”到职工安置,再到“二次创业,重塑济钢”,再到布局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故事情节徐徐而发,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叙事节奏紧密而富有张力,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有激荡人心的“情感”。新闻故事讲求寄情于事,以情入心,要准确把握新闻人物的情感基调和情绪变化,撬动读者的情绪。例如,《人民日报》的《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讲述了两名基层干部主动请缨,在暴雨和泥石流中徒步12小时、40公里确认群众安危,并手写数封信件向镇党委政府传递灾情信息的感人故事。通篇故事一气呵成,将基层干部写信传递灾情信息与抗战时期的“鸡毛信”进行类比,情感厚重真挚,感人至深。


  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新闻故事讲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要有重回现场的画面呈现,以生动的文字或镜头语言带给观众临场感。随着VR、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综合运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直播、H5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成为主流。


  例如《人民日报》的融媒报道《风雨落坡岭》,以被困旅客、列车乘务员、救援队员等亲历者的视角完整记录了长达105个小时的脱险全程,报道的12分钟视频全部由现场亲历者拍摄,用亲历者的镜头讲述现场故事,朴实无华的纪实画面直击人心,带给了观众更加真实的沉浸体验。



  有立体饱满的“人物”。新闻故事注重以人传情,以人叙事,要有形象生动、事迹典型的新闻人物作为故事内核。例如,《大众日报》对孔繁森的报道《“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采用切片式的细节描写,用简短的语言串联起孔繁森在1979年和1988年两次进藏期间的事迹,故事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为读者还原出一个真实、鲜活的山东干部形象。



  新闻故事不讲套路,但故事写作却有诀窍,写好新闻故事没有速成法,只有“笨”方法。


  蹲点调研胜过冥思苦想。“活鱼”在险滩,故事在民间,好故事不是网上搜出来的,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扎根基层“跑”出来的、下沉一线“挖”出来的。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才能讲出好故事。


  以《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为例,“行文五千,必蹲七天”,“蹲”出一系列重磅报道。


图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小故事也能讲出大乾坤。故事在精不在多,在活不在长。早期的报刊和广电新闻栏目,版面和时段可谓“寸土寸金”,能在有限的篇幅中讲出好故事才最见功力。如今新媒体飞速发展,虽然篇幅受限情况大大减少,但是短时新仍是新闻故事的生命力。例如,《光明日报》头版开设的《我在现场》栏目,每篇短故事在300字左右,短小精悍、管中窥豹,用特写式短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示时代洪流中的人物故事和发展脉动,广受读者好评。


  办实事中讲好故事。讲好新闻故事的关键是要学会“置身事内”,既要当好新闻故事的报道者,又要当好新闻故事的参与者,新闻故事不止于讲述,更在于通过讲述为群众办实事。越接近百姓日常生活,越能讲出群众爱看的好故事。


  以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帮办栏目《小溪办事》为例,节目不仅讲述群众生活中面临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更通过媒体力量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好故事的背后是媒体人为民办的实事,是媒体人坚守职责使命的付出。


  好的新闻故事是时代的印迹、历史的回音、群众的生活、感动的力量。如果故事讲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如果故事讲得不够新,那是因为看得不够多。唯有亲历、亲见、亲闻、亲为,才能讲好火热的生活和奋斗的人生。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采写圈转载须知


投稿 请发y767593159@163.com采写圈投稿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


实用文章

全员提升式新闻业务培训   

评奖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

一大波很可能获奖的新闻选题来了!

职称申报 ,你的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新闻部副主任竞聘报告

新闻部主任竞聘报告(2份)

新闻频道总监竞聘报告

总编室主任竞聘报告


往期经典回顾

台包括台长,统一基础工资标准3500元
速收藏!国务院机构简称名单来了
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短视频
夜班小编92后,一年内得了7个省新闻奖
“宣传部长”还是“宣传部部长”?很多人分不清,唯一的区别在这,千万别写错
国家规定“作出”“做出”“和”“及”等词的规范用法
90后拿了5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3个!


点击名片 关注星标我们





关注我们  点赞 转发 在看 留言

编采圈
新闻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原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