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历》是浙江日报旨在推动采编人员践行“四力”、转作风改文风而倾力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报道新闻专栏。该专栏第一期于2018年12月18日在《浙江日报》刊发。在不久前公布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该专栏获评“新闻名专栏”(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文基于笔者及其同事6年来编辑《亲历》专栏稿件的工作经历,从加强编辑牵引、提升策划能力及制作融媒产品三方面,分享《亲历》专栏的编辑经验。
在“中国新闻名专栏”——《亲历》稿件的采写中,前线记者化身车间学徒、社工助理、志愿者等角色,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劳作、共甘苦,采写了大批有现场、有感悟、有深度的优秀新闻。而与“乘风破浪”的记者不同,幕后的编辑需要做好稿件的“保驾护航”工作。那么,编辑除了常规的精编稿件、提炼标题,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呢?
对此,且看编辑部亮出了哪些招——
选题提前介入,方向主动牵引
《亲历》栏目稿件虽然来自记者的现场体验,但编辑的角色绝不局限于后道加工,我们的提前介入与主动牵引同样不可或缺。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栏目编辑部(负责《亲历》专栏策划、编辑、出版工作的部门)已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工作流程:选题筛选—采访前指导—来稿后指导修改—记者补充采访、修改—成稿—编稿、上版。编辑如同谋士一般,在每个步骤都需要出谋划策。
1.报题阶段
在选题初期,编辑便开始发挥关键作用。每周,编辑部会对征集来的选题进行细致筛选,审慎评估每个选题是否契合《亲历》专栏的风格,是否具有可读性和社会价值,然后反馈给记者,并提供采写建议。除了跑线记者报题,编辑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掘选题。有时,我们认为各采访部门及分社在一周选题会上提出的《人物》或《深读》专栏选题更适合沉浸式体验,便会将其转化为《亲历》专栏选题。
2024年6月,记者原本为《深读》专栏报了一个选题:《一条浙东运河,集聚上百位创客》。然而,我们评判后认为该选题更适合以亲历方式呈现:不同于一般老街,这里的主理人、创客是一群文艺气息满满的年轻女孩,记者可以跟随她们学习、体验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或者文创店铺运营,这些故事应该会很有新意。我们决定将其改为《亲历》专栏报道,并与记者多次讨论体验的环节、角度。后来,记者深入采访,撰写了一篇细腻的亲历报道,生动展现了年轻创客们的艺术才华与青春活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古老运河畔孕育的新生机。
2.采写阶段
不同于常规采访,《亲历》专栏的采访是沉浸式的,记者往往有个特殊的身份,比如智能化车间见习员工、生态海堤巡护员等。想要深度还原现场感,一次采访往往是不够的。第一版稿件完成后,编辑常常要引导记者再次甚至多次补充采访、修改。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记者走进浙江参与建设的骆驼养殖基地 我在阿克苏挤驼奶》为例,这篇报道就历经了编辑的指导、数次补充采访和对稿件的反复优化。柯坪县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中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县市,该地区养殖骆驼历史悠久。基于本地特色,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与当地县委、县政府谋划骆驼产业发展,所产鲜驼奶通过援疆“十城百店”工程销往浙江。本报援疆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萌生了采写《亲历》专栏报道的想法。
首次采访,记者虽然体验了挤驼奶,但体验不够深入,因此第一版的稿件较为平淡。编辑建议记者尝试学习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借鉴散文式的写法,要多跑几次现场,有深刻感受了再写。于是,记者数次前往牧场,除了学习挤奶,其余时间也“泡”在现场,和牧民谈心、和骆驼“培养感情”。等记者钻出围栏时,头发和衣服都沾着一团团骆驼毛,嘴里混着沙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记者捕捉到了“下颌处是骆驼最喜欢被抚触的地方”等细节,第二版稿件因而生动有趣、亲历感十足。在此基础上,编辑继续指导记者修改,提出要在具体的故事之中,融入个人感受和驼奶背后的社会意义。记者把和当地牧民的感情融进稿件,并提高报道站位,在故事里穿插讲述浙江援疆的成就。在编辑的反复引导下,记者从最初的“浅浅”参与者,变成全方位的体验者,最终完成了一篇优秀的亲历报道。该报道还作为浙江援疆、湖州援疆、柯坪县宣传的档案材料留存。
有时,编辑也积极投身于采访之中。2024年6月推出的《解码新职业》系列策划,首个选题聚焦直播选品师。在“618”电商大促前夕,编辑与记者一起来到杭州一家电商直播基地,加入知名主播的“智囊团”,担任见习选品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如同星探一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搜寻“潜力股”,并进行细致的测评。有了这样的一线上岗经历,编辑在精编稿件和制作标题时才能有更多灵感。这得益于我们部门在工作机制上的创新:改革传统的编辑考核方法,鼓励“夜班师傅”走出报社,打破传统的“两点一线”工作模式,与记者并肩作战,共同走进新闻现场,参与《亲历》专栏选题采访。
提升策划能力,打出“组合拳”
练武不能只学一个动作。同样,想要成长为专业的编辑,不能只满足于对单篇稿件的引导、加工。除了日常的选题,我们还推出了许多系列策划报道。这些策划围绕一个主题,精心编排,通过一组新颖、鲜活的亲历故事,以“报+端”的融媒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形成一套完整的报道体系。策划一组亲历式专栏报道时,我认为有如下一些要点:
1.围绕要事热点,确定策划主题
作为省级党报,我们肩负着传达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精神的重要使命,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为了更有效地传递这些重要信息,我们创新采用“轻量化”的亲历故事来讲述。这种叙事方式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宏大主题变得亲切感人,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认同。
2022年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之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当年,春节刚过,各地就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抢时间、抓进度、快推进,努力实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在此节点,我们策划推出了《奔跑吧!奋进者》系列报道,组织记者亲历各地各行业的奋进故事,展现浙江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该组策划12篇报道在报、端同步推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省级媒体以大篇幅关注和宣传省内各地各行业抢抓进度的新作为和精气神,起到了聚人心、鼓干劲的作用。浙江一位区委书记对系列报道表达感谢:“写得非常好,很提振士气!”
我们也聚焦近期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找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连、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角度,推出贴近社情民生、传递群众关切的系列策划,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年终策划《我们是“浙”样的幸福》,选择数字化改革、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共享、教育“双减”、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等普通老百姓身边的话题,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以亲历的方式讲述烦心事如何变成省心事,从而展现群众这一年的获得感、幸福感。
2.找到好载体,故事更饱满
相比于其他报道,《亲历》专栏重在亲身经历的描述。或是工作助理,或是志愿者,或是学徒,我们在策划中为记者找到巧妙的亲历载体,从而让采访更扎实、感受更深刻、故事更饱满、报道更能引起情感共鸣。
2022年10月,首批15个“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出炉后不久,我们策划推出《我是“有礼”志愿者》系列报道,组织记者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工作一线,为读者带来可感可及的“浙江有礼”。有记者冒着大风大雨,探访山区老人;有记者跑山路、进山村,把药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该策划共刊发6篇有现场感、有温度的报道。这6篇融媒体报道仅在原浙江新闻客户端的总点击量就接近150万。省文明办持续关注,并在官方微信号连续全文转载,不少省级和区县媒体找我们要线索和视频素材,想要继续跟进。这组策划鼓励了各地各部门继续用文明的力量为民办实事,是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有益尝试。
这组策划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与记者以志愿者的特殊身份,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深度体验密不可分。记者因此获得真实的感受,进而运用温暖、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相比之下,若记者仅采取浅层的探访方式,缺乏深度体验和细致感受,则难以撰写出这样的报道。
短视频,亦小亦美
互联网传播格局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是再优质的内容,也要想办法触达更多受众。除了采编大块头的文字稿,我们同样重视融媒传播,制作了小而美的视频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让《亲历》专栏报道在互联网“破圈”。这些视频有Vlog、微纪录片、快剪等多种形式,见报之前在潮新闻等相关客户端、“浙江日报”抖音号等平台发布,并统一纳入“简印”(取“简单印记、深度透视”之意)系列。此类短视频仅在2022年就推出30余期,在原浙江新闻客户端单条点击量最高达60万,总点击量超1000万,并得到众多头部媒体转载。
1.视频不是附属品
视频是独立产品,不是依托文字稿的配件。视频不必像文字稿那样面面俱到,以防信息点冗杂、时长过长、挑战用户的耐心、降低完播率。我们在修改视频时,常常是“对半砍”,只保留亲历现场最新颖、最有趣的片段。
2.网感要足
具体说来,就是叙事要轻快、节奏要活泼、互动感要强、对话要风趣。视频《鲜花“流量王” 变现花样多》,打破“记者开场白+嘉宾介绍”的常规模式,开场便端出一碗颜值很高菜肴——牡丹百合汤,引发观众好奇:国色天香的牡丹还能做菜?从撸起袖子学做牡丹菜肴,到把牡丹宴端上桌,其间记者不断和食客、读者互动交流。视频中让人食欲大开的美食特写与美丽的牡丹园航拍交错出现,文案字体采用了二次元风格,各种元素既抓人眼球又吊人胃口。
3.唯有真情动人心
当下,暖新闻经常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亲历》专栏中有不少此类题材。这些暖新闻尤其适合制作成视频。镜头语言可以更直观、细致地讲述基层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暖心举措、社会上的凡人善举,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更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为他们带去向善向上的力量。视频《近3000天送出50多万个面包!记者亲历体验面包的爱心之旅》讲述了一个在温岭坚持8年的公益项目。记者跟着火速志愿队一起,收集各面包店当晚未卖出的面包,送给环卫工人、养老院老人、启智学校学生等。人们收到面包后略带害羞的开心笑脸、夹着方言口音的感谢话语、志愿者在夜色中奔忙的身影……镜头捕捉到了许多触动人心的细节。
结语
刚做编辑时,我很羡慕记者有许多深入一线的采访机会,可以深度接触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相比之下,自己长期在夜班编排文字稿,总觉得缺了些新鲜感和职业认同感。然而,通过《亲历》专栏这一平台,我逐步拓宽了对编辑岗位的认知,学会提前介入、主动牵引,策划更有时代性社会性的系列报道,探索更新鲜更动感的融媒形式,用《亲历》报道记录时代、传递力量与温暖。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一步,还有更多的“编辑亮招”,等着我和编辑同行们去探索与实践。
来源丨传媒评论公众号
原标题丨抛开编稿件取标题的工作 编辑还能亮哪些招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采写圈转载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