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创优,策采编发怎么做?

科技   2025-01-03 06:31   广东  

摘要:在媒体大变革时代的新闻事业中,“四向四做”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标杆,更是推动新闻作品不断创新、提质升级的行动指南。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浙江省新闻工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度的思考力和扎实的执行力,在创作优质新闻作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3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要求参评作品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四向四做”,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在其评选中,浙江省多件新闻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名列第一,创下了历年浙江获中国新闻奖数量的新纪录。


纵观这些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浙江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策采编发”各环节上的深思熟虑,从策划的精准定位到采访的细致入微,从编辑的匠心独具到发布的多样态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本文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浙江获奖作品为例,探析“策采编发”视角下优秀新闻作品的创作路径,以期为媒体大变革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策:
主题深远,传递时代强音

策,策划。新闻工作中的策划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包含了选题、立意、报道方式等方面的策略与安排。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决定新闻报道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


1.聚焦国家发展,展示地方担当


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代表着主流舆论的价值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时代最强音的报道是永远走在最前列,永远不会落伍的一个类别。由此,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扣重大社会发展议题,是本届中国新闻奖浙江获奖作品(以下称获奖作品)在策划上的重要落点。多数作品将国家发展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报道和生动展现,阐述了浙江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地方担当和积极贡献。


总体来看,获奖作品题材大多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字里行间可见响应国家号召的影子。2023年,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亲历》专栏策划推出《改革,再燃激情》系列报道,聚焦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八大重点领域,细数浙江各地的改革实践和成效;2023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中有增,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与贵州广电、上海广电等联合出品作品《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阐述桥梁建筑和脱贫攻坚两大奇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前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采写,最终推出通讯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披露了很多从未报道过的细节。这些作品以宏观叙事回应时代的号召,以细致讲述让国家战略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2.彰显地域特色,传递浙江声音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优秀的新闻策划除了紧跟国家发展部署外,还可在地方文化与本地特色上深耕细作,展现地方风貌。获奖作品中,不少浙江媒体把地方发展与文化巧妙融入时代叙事之中,它们通过对浙江省内新闻事件的细致捕捉,充分展现了丰富而多元的地方特色,使浙江故事不仅具有地方价值,更让浙江进一步在全国乃至全球语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浙江首创的“蓝色循环”项目于2020年开始探索,2023年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此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已对新闻线索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项目获奖当日,记者再探首创地编写了一条消息稿,该消息记录了本省首创实践之外,更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浙江声音、展示浙江力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通讯《一条铁路,连接两个“世界第一”》深入讲述甬金铁路开通运营对加快宁波乃至浙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一条铁路的建设缩影中体现浙江发展气象。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另一篇通讯稿《老潘的“三十六计”》则对“老潘工作室”警调衔接工作法的主人公潘明杰进行多次采访,讲述了一个人、一群人、一种机制在推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独特智慧和实践。作品让受众看到浙江乡村治理如何提高效率与提升质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该选题报道也为全国各省市多家政法系统单位提供了借鉴意义。


3.打造特色IP,展现立体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际传播日益重要的当下,新闻策划还需要突破地域与文化的限制,打造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特色IP,让地方形象、中国形象通过多元的叙事与创意的表达深入全球语境。不少获奖作品通过“共建”“走出去”“引进来”等策划切入点向世界展现立体中国的形象。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结合国家主场外交重要节点推出系列报道《筑梦丝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报道的播出成功打造了浙江部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的传播IP,体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与“共建”不同,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融合报道《一条“中国走廊”的日与夜》记录了在中非共和国班吉友谊医院的“中国走廊”里,9个科室9名医生“走出去”克服困难为中非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故事。作品通过饱满的生活细节和感人的工作故事,打造了一群“海外白衣天使”的特色IP。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融合报道《“新丝路”上的“玫瑰”故事》则以外国人在华为故事核心,从主人公Rose视角记录她的万里归乡路,讲述她的美丽“中国梦”。以“来华”为策划重点的视角,不仅强化了国际观众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一个以情感和合作为纽带的跨文化传播IP。



采:
一线深耕,倾听民众心声

采,采写。新闻采写是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涵盖新闻素材收集到新闻稿件撰写的整个过程。作为新闻工作者,采访是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的关键手段,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1.实地探访真相,捕捉社会瞬间


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新闻事件的信息和素材的活动。获奖作品的采写,离不开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他们蹲点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镜头记录世事变迁,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鲜活性。这些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成为连接人民与时代、地方与全国的桥梁,展现了新闻报道在凝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亲历》专栏推出的《改革,再燃激情》系列报道中,记者深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八大重点领域,通过实地探访,展现浙江各地的改革实践和成效。这种深入一线的报道方式,不仅为公众提供了鲜活的新闻素材,也为新闻报道增添了可信度和感染力。由全国80家县级融媒体共同创作的作品《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系列报道中,各地记者“组团”深入“枫桥经验”践行之处,探索“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原因。从乌兰浩特到五指山再到阿瓦提,都留下了调研采访组的足迹。每到一地他们都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到村民家中去、到群众中去。这种深入一线的采写方式,不仅确保了新闻的深度,更是为新闻增添了温度。


2.跟踪事件进展,挖掘事实根源


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要传递事件的表面信息,更要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反映事件全貌,为受众提供更完整的事实真相。通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跟踪报道,完整呈现事件始末、探究事件对未来的影响。新闻作品通过对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参与创制的作品《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通过记者六个月的跟踪采访后完成报道,这种方式使得受众能够动态地掌握桥梁的建造史和贵州发展史,能够更加全面地回应公众的关切,同时也为该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品《演出之后》以“弯湾”为典型,通过三个多月跟踪采访,记者记录了在他们演出结束之后,社会关注的热度渐渐退去之时,政府、社会、家庭如何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帮助残疾人促进健康、展现自我、融入社会的典型做法。


3.回应民众诉求,反映社会关切


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倾听民众的声音,反映社会公众的关切。获奖作品在采写中展现了对民众诉求的深刻理解和关注,记者们用群众的视角观察社会变化,展现了社会发展与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新闻作品通过真实、生动的报道,让民众的声音被听见,让社会的关切得到回应。它们不仅记录了个体的故事,也映射出社会的整体面貌,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平台。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对赛事进程高度关注。近20天的赛期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奔波于多个赛区的近百场热门赛事之间,用镜头捕捉到了比金牌更让人记忆深刻的动情瞬间,共铸新闻摄影作品《同爱同在 情动亚运》。这些感人至深的照片,成为杭州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成功塑造身份认同,在竞技体育中得到了大众情感的共鸣。近年来,社会渐渐关注中国乡村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品《我的湖山我的家》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挖掘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合唱表演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乡村儿童的发展近况,传递了今日中国乡村的崭新面貌,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山区孩子成长的关切。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品《“空箱堆港”的背后》是对社会上关于港口集装空箱堆积负面舆论的回应。对于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深入宁波舟山港腹地各个区域,通过暗访了解了空箱增多的背景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并邀请权威专家解读此现象,解答公众的质疑与困惑,及时消除不实言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编:
匠心独具,展现多元视角

编,编辑。新闻工作中的编辑是新闻播发前的最后一步,既涉及对文字的细致斟酌,对整体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的整体把控,也包括最终的校对和审查。新闻编辑是对新闻事件的多元解读和价值提炼,是新闻品质的重要保障。


1.纵横交织内容,梳理发展脉络


新闻内容脉络的梳理与呈现决定了最终作品能否吸引受众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巧妙的编排和设计,优秀的新闻作品能够纵向深挖事件发展过程,横向展示多元视角,最终构建起逻辑清晰、叙述饱满、节奏鲜明的新闻报道。


通过纵向脉络的梳理能更好地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作品《跳桥救人小哥彭清林系列报道》在发布完第一篇稿件后,持续跟进报道、评论、视频等74篇,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层层推进。横向报道能让整篇报道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让报道中的事件呈现得更丰满、更多维。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参与创制的作品《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跳出以桥说桥的固有思维,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阐述桥梁建筑和脱贫攻坚两大奇迹,刻画贵州勇闯新路、感恩奋进的精神群像,彰显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斗志。除此之外,编辑的过程中更离不开巧妙的编排,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品《(亚洲共此时)2023年9月23日〈浙江新闻联播〉》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报道接力编排,生动自然的串联使整体更具可看性、连贯性。


2.以小见大手法,反映广泛现象


在获奖作品中,许多作品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具体事例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深刻主题,深刻揭示个体故事与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现了新闻报道在反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公众视野,更激发了社会共鸣,促进了对深层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体现了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中的重要价值。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我的湖山我的家》这篇报告文学,聚焦的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浙江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登台演唱的12名孩子。与围绕开幕式的其他诸多报道相比,这篇作品从细小的角度切入,运用大量“镜头式”的语言,以孩子们的演出之小看音乐对中国乡村儿童的影响之大,为他们提供了看世界的窗口,展现了亚运精神对时代精神和家国梦想的感召,呈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新面貌。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作品《“大侠”朋友圈》以“朋友圈”为引,从新奇的角度看李祖乡村振兴的成果,看见了共同富裕的显著成效,以一个村的缩影看乡村振兴工程的整体,有角度又有深度。


3.用故事绘声色,以叙事显真情


新闻故事化广泛地应用在新闻报道实践中,通过构建故事框架,把新闻信息用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有效地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文学性、趣味性、灵动性,这在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场景设置作为新闻故事化写作的重要叙事技巧,是增强作品可读性、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提升报道感染力的常见手法,好的细节则包含了语言对话、场景构建、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写等多种方式。获奖作品中,故事化的叙事手法随处可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作品《我的湖山我的家》则格外典型。这篇作品运用了许多“镜头式”的语言,视觉化的场景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在作品开头,“夜幕降临……忙碌了一整天的人们收起农具、放下碗筷,沿着蜿蜒的村道三三两两地赶到一个叫躬耕书院的地方,一台彩色电视机前早已挤满了人”,三言两语刻画了村民在躬耕书院观看亚运会开幕式的场景。作品中用大量丰富的细节刻画了躬耕书院师生日常教学、过生日、排练歌曲等场景,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发:
融媒联动,拓宽传播渠道


发,宣发。新闻媒体宣发,是指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借助各类融媒体平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位于新闻报道活动的终端,是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环节。


1.多样态报道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融媒体新闻通过整合多种媒体形态和技术手段广泛传播,使得信息内容更加丰富,触及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有不少获奖作品综合运用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力图打造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融媒体报道。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漫画《潮起亚运绘丨杭州亚运会30个感动瞬间》综合运用漫画、视频、一镜到底的视差动画等融媒体技术,将杭州第19届亚运会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每日绘制成条漫,并在日更条漫中精选30个感动瞬间制作成视频在闭幕式播放,通过动画和音视频融合的形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独特叙事氛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作品《“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大型融媒体蹲点报道》则运用新媒体创意互动H5《绿水青山来“乡”见》及手绘长卷《“千万工程”二十年,绘就和美乡村现代“画”》的形式,从总书记重要论述开始,沿着湖州实践、专家点睛、百姓感受环环推进,最后以数据轴新闻收尾,将文字、视频、手绘、互动、数据等元素按照主题的内在逻辑线完美串联。


2.互动化融屏传播,提升全矩阵体验


当下,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引领舆论热点的主战场。综观近年来的获奖作品,均积极探索传播新模式,旨在突破大小屏之间的界限与壁垒。不少获奖作品同样广泛运用Vlog、H5等新形式,结合大小屏全矩阵融合传播,推动新闻内容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化传播,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受众覆盖面。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专题《演出之后》跟踪报道了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后,社会各方力量是如何帮助残疾人的。该节目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首发后,持续推进大小屏全矩阵融合传播,将短视频、新媒体专栏和电视报道相结合,创新运用多视角、多维度、多平台传播,以“融合传播”回应了“时代诉求”。该作品在新媒体端首发后,浙江卫视重点栏目紧随其后,持续推送新媒体专栏《一瞬间》,并设置专项话题,充分联动大小屏,放大传播声量。短视频和相关新媒体产品被亚组委、浙江省残联、浙江省市县三级融媒体平台、中央媒体新媒体平台和新浪、头条等重点商业平台转发推送,全网转载阅读量破千万,引发了公众对如何帮助社会特殊群体的再认识与再思考。此外,编排的节目《亚洲共此时》当晚全网播放量超1000万,同样将该系列拆分成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在全网进行传播。


3.媒资共享互联通,共筑宣发矩阵


在重大主题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资源共享,组织各级媒体策划,创新探索终端发行渠道。我们可以看到本届获奖作品如何凝聚多家媒体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报道内容的最大化传播和影响力的深度拓展。


在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十周年之际,由诸暨市融媒体中心等全国80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的《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系列报道,在联合媒体共筑宣发矩阵方面形成了规模化现象级的案例。这是一场由县级媒体组织策划的超大规模新闻行动,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上百家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参与到新闻活动中,向媒体融合发展十周年致敬。“花开中国”系列报道敏锐地抓住“枫桥经验”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组织各地媒体紧密协作开展采访调研,从策划、选题到形成报道,从总编辑到一线记者,从县市区政法系统、相关镇街联动到江苏大丰等许多融媒体开设专栏,新华社、人民网等予以报道深入切磋,形成了跨区域的合作与练兵。据不完全统计,该活动共推出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全媒体系列报道200多篇,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百余家县级融媒体同步刊播,阅读量超亿次,实现了报道内容传播力的最大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品《全球首创“数实融合”杭州亚运主火炬“浙”样点燃》在电视端首发后,同步在中国蓝客户端和矩阵号全网同步推送,被多家中央媒体、头部商业平台、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全矩阵传播的同时扩大了主流媒体解读亚运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来源丨传媒评论公众号
作者丨沈爱国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丁翊睿 冯怡婷 郑祥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丨“策采编发”视角下的新闻创优路径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采写圈转载须知


投稿 请发y767593159@163.com采写圈投稿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


实用文章

全员提升式新闻业务培训   

评奖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

一大波很可能获奖的新闻选题来了!

职称申报 ,你的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新闻部副主任竞聘报告

新闻部主任竞聘报告(2份)

新闻频道总监竞聘报告

总编室主任竞聘报告


往期经典回顾

台包括台长,统一基础工资标准3500元
速收藏!国务院机构简称名单来了
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短视频
夜班小编92后,一年内得了7个省新闻奖
“宣传部长”还是“宣传部部长”?很多人分不清,唯一的区别在这,千万别写错
国家规定“作出”“做出”“和”“及”等词的规范用法
90后拿了5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3个!


点击名片 关注星标我们





关注我们  点赞 转发 在看 留言

编采圈
新闻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原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