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走向“大大学”和“大科学”:中国高等教育及知识系统变革研究》

文化   2024-10-12 18:15   天津  


      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它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更是现代高等教育及知识系统的核心。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书聚焦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的转型历程和内在张力,重建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开发新的历史空间和理论向度。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为理解当下的高教事业、推动学术文教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智慧。

      在回顾中国教育的长程变革时,本书特别关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知识生产模式的历史性重塑。对此,国家行政系统与高校系统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党中央的坚定指导下,大批干部、专家学者和教育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探索。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吴有训、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中科院学部委员于光远等,都为推动高等教育及科研系统的转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本书还彰显了以往中国教育史研究中所忽视的连贯性与全球性,认为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既没有断为两截,也未曾闭关自守,它始终与全球知识进展紧密关联,也始终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情境中努力依循知识的内在逻辑而展现自身的时代精神。对历史连续性的挖掘、对知识二重性的审视、对全球向度的吸收,使本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更新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观察视角与分析范式。




      本书从全球史与比较历史分析的视角,将教育与知识进行了融贯性考察。它基于长时段视域,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与知识生产的发展历程和内在张力,指出在科教系统离合与知识转型中,新中国的教育变革适应了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生产体制化的世界潮流。由此,在国内外诸多挑战的刺激下,原本“小而精”的大学普遍扩张为规模宏大、学科综合、功能复杂的“大大学”,而科教一体的高教系统也使作坊式的科研组织方式日渐逊位于集众式、跨学科、长周期、计划性强的“大科学”体制。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内在的知识发展逻辑与外在的社会体制力量共同促成了大学的巨型化与科学的综合化,助推着大学建设与知识生产向着组织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多元巨型大学和“计划科学”从冷战时代起成为全球性现象。这种知识转型,也历史性地改写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生活。




      刘超,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校,并任职于日本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教育联盟常务理事等职。20世纪90年代起,始终沉潜于跨域研究和文艺创作。近年重点关注大学史、全球知识史、历史社会学、知识理论、高等教育、区域研究、政治哲学等。主要作品有《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世纪清华》《讲台上的民国》等。




绪论 “长时段”穿越“分水岭”

第一章 创建“新教育”的战略安排与策略谋划

第一节 教育体系建构的路经选择

第二节 高效治理体系及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高教系统之转型与大学之重构:以蒋南翔及新清华为视点

第二章 “为工农服务”:对高等教育大众性的探索

第一节 高等教育定位的探索与调适

第二节 高校招生制度的张力及其因应

第三节 教育布局的调整及其成效

第三章 知识生产系统及其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计划科学”的兴起和扩散

第二节 “规划科学”模式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施用:以《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草案》为视点

第三节 高校、中科院竞合与科研体制的演化

终章 中国大学与科研系统之离合:基于长时段的回溯与评估

附   录

参考文献

时光之书·山河岁月的记忆(代跋)





精彩试读

      高等教育离不开知识,无论是培养活动,还是科学研究活动,均以知识为基础、为媒介,离开知识,高等教育则无从进行。在普通人的眼中,上大学就是为了读书,就是为了学知识。大学的老师也往往被视为教书匠。这里的“书”,就是知识的另一种说法。这种通俗的说法,点到了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综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的重点基本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其相关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的模式、规模、结构,或科研的激励和评估等,一些涉及课程的研究看似与知识相关,但并没认识到知识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总之,对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知识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是最为薄弱的一个部分。

      从知识的视角思考高等教育,其实就是关注高等教育的内部活动。如果说外显的组织与制度是高等教育的外壳,知识则是高等教育的内核。而高等教育的外壳所具有的样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核为根据的。不了解内核,关于外壳的认识往往会流于表面,或限于事务管理的层面,很难深入到高等教育的内层。

      高等教育中的知识,我们不妨称之为高深知识。所谓高深知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一种高度结构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存在。高等教育的外显组织结构其实基本是在知识的结构和制度基础之上形成的。分析这种知识的结构、制度,是我们真正理解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


END



第二编辑室专注于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社科读物的出版,以及天津地方文化的传播,努力探索“为人民出好书”的现实意义。请关注文化、关注出版,与我们一同“盗火取种”,启思明志。投稿咨询请发邮箱:wangcheng@tjrmcbs.com


初审:田志明

复审:王   琤

终审:沈海涛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最新书目试读,在线小说阅读,每月精彩推送,好书最新推荐!有你想象不到的意外与惊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