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小编精选了我社15种主题出版图书(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希望通过这些图书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曙光:新质生产力改变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大国。为什么拥有如此辉煌经济成就的古代中国,最后却没落了?为什么当时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的古代中国,最后却未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这是引发广泛关注的“李约瑟之谜”,也由此产生过众多的答案。
本书以历史大视野,从生产力变迁和新质生产力视角,创新性解释了中国何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从辉煌走向衰落,又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国家。重新审视了“李约瑟之迷”,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大分流的真相。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新动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从事哲学教育与研究的治学经历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对学问之道的自我领悟,阐释了对哲学的不断追问与理解,表述了那些仍然使自己激动的思想。言语间展现出一位哲学家的睿智通达,流露出一位思想者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限热爱,呈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哲学教育、哲学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
复兴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行
本书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概念切入,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贯穿其中。揭示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主要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型历程及其经验启示,分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和发展逻辑,介绍了国外政党、媒体以及学术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评价。为读者呈现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中国表达,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是探寻南开爱国主义精神脉络的著作。本书思路开阔、穿越时空,兼顾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大量史实还原岁月现场,书写了种种血与火、欢与悲、泪与歌、初心与宏愿、爱国与担当的故事。同时,构筑了一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斑斓艺术长廊,从中可以领略到南开大学成立百余年来,严修、梁启超、张伯苓、胡适、梅贻琦、张彭春、周恩来、张学良、曹禺、陈省身、杨振宁、叶嘉莹等众多杰出人物的人生片段与爱国主义精神侧影。多元交织,情景再现,为读者带来了反思、追问、求索,以及对于未来的深邃梦想。
赶超:产业政策与强国之路
本书通过详述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与问题、产业政策为什么重要、高质量增长的制度基础、经济全球化治理与产业政策重塑、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等内容,最终得出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情况下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以高级生产要素对接融入全球价值链,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和良性运行提供制度基础。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产业政策不但是实现国家赶超的制胜法宝,而且正在成为现代国家竞争的新模式。产业政策不但可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更是中国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大局”的大国利器。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
本书以“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六个视角出发,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伟业。
师说:新时代思政课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对新时代思政课的战略地位、本质特征、基本要求、教师素质、教学路径等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述。其中对思政课本质、社会适应性、教学难度、问题意识,以及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等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概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新概念,非常值得理论界加以研究与阐发。基于此,本书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理论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中国引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三个问题,旨在阐释中国共产党何以为人类探索出更好的社会制度和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微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本书从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给予我们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给予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帮助我们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鲜明阐释其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个人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
《选择与信仰——我的哲学之路》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陈先达讲述自己人生经历和选择的主题读物。
本书分为叩击哲学之门——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坚定哲学之路——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哲学使命——我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三个部分,通过陈先达教授真实感人的叙述,讲述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其个人的研究方向并内化为人生信仰,展现陈先达教授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直到现在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智慧。
返本再出发
本书立足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从当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出发,依据最权威的版本资料,悉心梳理了《资本论》复杂的文献构成、结构变化和写作历程,深刻分析了《资本论》发表以来所引发的争论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境,指出在新的时代境遇下要推进《资本论》研究,必须根据权威而完整的原始文献展开细致的内容解读,进而把握马克思深刻而复杂的资本理论及其论证逻辑;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思路和方式的转换;在全球化视野中,重新认识资本的本质、功能及效应,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广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学术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史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理论家和理论流派的思想演进史;学术史研究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到对理论家思想的传播史、理论与实践效应史的研究。
本书重在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总体上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性质,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规律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史、传播史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力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家教家风的历史嬗变及现代转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本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价值资源,旨在确立中国传统家教家风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探究中国传统家教家风与时代偕行的实例及主要表现,厘清中国传统家教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传递家教家风正能量。
理解中国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在“理解中国”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撰写完成。
本书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本着贴近现实、问题导向和以理服人的原则,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理论问题、思想困惑和实践难题,深入破解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思潮。通过鲜活的案例、理性的分析和深度的透视,着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主义信仰,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中国、当代中国,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性,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新时代建设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本书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历史观”,既有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马克思主义文献出版传播、近代工人群体革命启蒙以及某一时期革命歌曲、红色金融发展等“历史”的研究,也有围绕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伟大建党精神、意识形态认同、新时代英雄精神、红色司法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探究,还有红色资源法治保障、数字化传承红色文化等面向未来的探索和思考。同时,本书所涉学科领域,既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的深入研究,也有党史党建领域的专题研究,还注重引导组织历史、文学、法学、管理、金融、艺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运用交叉学科的方式拓展党史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成果,使党史研究更加缤纷多彩、更加经世致用。
END
初审:武建臣
复审:王佳欢
终审:郑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