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欣喜相逢。
4.23是世界读书日
今天想来聊聊阅读…
🌟01
之前在这篇《坚持写作八年:写作好像真的能改变一个人!》有提到过,阅读与写作,是同时进行。从15年开始写作起,阅读的习惯也就坚持了下来。
写作和阅读,都已成为了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思想不再匮乏,淡然且从容。也在某一天,让我不用羡慕任何人。
平时外出,包里会带上一本书或iPad(用来阅读)。带书出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了一种习惯。好像有书可读,于自身而言,就像是有了一定的安全感。
这些年,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与书单,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在阅读时,就像是一个贪婪的人,拼命地向书籍索取。通过阅读,走进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人物经历。
因为阅读,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了解自己;因为阅读,在写作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与提升;因为阅读,在面对问题时,更加沉着与冷静,不再那么的浮躁与不安。
经常阅读,内核变得越来越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且能够稳定自我。
🌟02
赫尔曼·黑塞在书里说:“阅读不一定能带给你好运,但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我记得在我刚开始写作的那年,我对书籍的渴望非常强烈,一本接一本的读,一本接一本的买。书架上的书越堆越多,越堆越高。以至于,每次搬家时,书成为了最重的行李。
可是,看着那些书,真的好快乐。到现在,我的书桌上,我的床头,都会放着一本书,想读的时候就读,随心所欲地读。
坚持阅读且长期阅读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慢慢靠近内心的那个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同时,也拥有了屏蔽外界信息干扰的能力,可以静下心、有耐心地完成一件事。包括在写稿上,以前写稿或许需要一两天,但现在半天或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阅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我们所走过的路,我们的言语与气质里,都有可能藏着一本书。以及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在翻看一本书后,都有可能慢慢地被消散。
阅读,它应该是越读越上瘾。
1、从喜欢的书开始读
如果没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不如先从自己喜欢的书开始读。书籍的类型,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可以是文学、是散文、是历史、是网文等等。
书籍,它应该是具有包容性且多样化的。
当不停地阅读时,就会发现自己与文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阅读的兴趣也会慢慢建立了起来。
然后,就可以去读文学、读历史、哲学…
2、做好标注,摘抄
我读书的时候,很喜欢一边读,一边标注触动到自己的字词句。不管是读纸质,还是电子书,都是如此。
那些用笔所勾画的句子以及做标注的段落,也是我写作素材的积累。读到让自己有所触动的句子,就会进行思考与学习它的表达方式。然后,在阅读完后,再将勾划的重点或是惊艳的句子,进行摘抄在笔记本上。写作时,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
看着那些被做了记号的文字,就觉得这段阅读的时光,是异常的快乐,这本书好像被”吃透了“。
这大概就是以阅读者的身份去读书,以写作者的身份去学习。
3、写读书总结
阅读,其实也是在找一种答案。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下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不管是一两句话,还是一两百字,对我来说,都是对这本书的总结。
一开始我也没有这样的习惯,读完就读完了。但后来发现,很多书读着读着就忘记了内容情节,为了加深记忆。写总结就变成了很好的方式。
读多了、写多了,也就有了新的认知、新的答案。以及,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03
书籍,能够打开一个人的灵性,会创造出另一种精彩。
很喜欢加缪的一句话:“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我曾在低谷期时,用阅读抵抗生活的繁琐,缓解自身的焦虑。走进书里,就像是找到了一把解锁困惑的钥匙。在书里,与文字、与内心进行着碰撞,找到答案。
一直觉得,我们普通女生,投资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找到破局的钥匙,向贤者、智者学习,提升认知。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投资。
读书,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
去读经典文学吧,可以体验到不曾有过的生活,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看透人性的善与恶;
去读历史吧,随着文字穿过时间的长河,去看不同朝代的更迭,人事变迁,会更加明白世事无常;
去读人物传记吧,走进真实的人物世界,从他们的故事里汲取智慧与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
去读心理学吧,摆脱焦虑与内耗,了解真实的自己,与自己友好相处,接纳自我;
去读哲学吧,获取不同的哲学智慧,不断地追问和思索,提升自己的格局。要感性,也要理性;
去读工具书吧,从书中获取新的知识、观点、技能,为工作、为个人赋能。
我始终相信,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是随身携带的精神避难所。
从现在开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相信阅读的力量,也相信文字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书里走远一点,再远一点,直到拥有更辽阔的旅程。
阅读,一旦开始,便就是自由!✨
洪大甜(原笔名:笙箫),写作者,已出版《谢谢努力的自己》。写温暖走心的文字。人生路上,欣喜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