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玻尔的一则故事

学术   2024-10-16 10:03   北京  
|作者:蓝志成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本文选自《物理》2024年第9期


1995 年夏天,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在汕头召开第一次大会。会上世界各地学者云集,包括四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盛况空前。会议开始前,李政道先生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关于量子力学历史的故事,让我茅塞顿开。
当李先生还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时的某一日,玻尔到访。李政道和玻尔共进午餐时,李问玻尔,为什么要那么久才发现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玻尔模型?
量子概念是普朗克于 1900 年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光谱而提出的。1905 年,爱因斯坦利用它创造性的提出用光子来解释光电效应。但直到 1913 年,玻尔的原子模型才问世,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此时距离量子的提出,已经过了 13 年,为什么需要的时间如此长久?这就是李先生的问题。玻尔的答案,有点出乎意料,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我问过几位物理前辈,如 Norman RamseyLouis MichelJ. David Jackson 等,他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鲜为人知、十分值得保留的历史档案。
玻尔说,你不懂,当时没有人会想到氢光谱是从一个原子发出的。
要听到一个沉重的鼓声,一定要一面大鼓,因为鼓面振动的波长不能大于它的直径。其他的经典波也相似,波长不能比波源大。在 1913 年以前,人们已经知道氢的光谱包含可见光,波长是几百纳米。氢原子的大小也晓得,是二十分之一纳米。波长比原子大了几千、一万倍,氢光谱当然不能从单一的原子发出,只能是由成千上万个氢原子产生的一种集体效应。这就是为什么玻尔说,当时没有人会想到氢光谱是从一个原子发出的。
玻尔的智慧是,他认识到量子效应可以给出另外一种机制。氢光谱不由普通振荡产生,所以光源不一定要比波长大。有了量子效应,就算氢原子那么小的东西,也可能是氢光谱的光源。无论新机制是什么,如果光源的确只是一个原子,那么就必须先解答一个难题:唯一可以用上的参考长度是氢原子的大小,它比波长小了几千到一万倍,这个放大机制是什么?
爱因斯坦用普朗克量子常数 ħ 把频率变成能量,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利用 ħ,光速 c,和电子质量 m 造出一个基本长度,r = ħ/mc。但这个基本长度 r 很小,只有 3.86×10-4 nm,比原子还小得多,但氢谱的波长的确是由这个基本长度经过两次放大而产生。玻尔当时也认识到,从电子的电荷 e ħc,可以造出一个缩小因子 α = e2/ħc =1/137。把 r 放大1/α 倍后,得到氢原子的大小 0.053 nm,解释了原子大小的来源。再放大1/α倍,变成7.25 nm,这就是光谱波长的基本来源。虽然它比氢光谱的波长还小几十倍,但玻尔模型内出现的其他因子,如之类,最后会给出氢谱的准确波长。这就是玻尔想出来的新机制,与整体振荡无关。没有量子,没有ħ,这个机制是绝对行不通的。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子弹是怎么一回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Ⅲ)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声学与海洋开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研究生涯——黄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爱因斯坦:邮票上的画传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趣谈球类运动的物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转瞬九十载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朗道百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软物质物理——物理学的新学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宇宙学这80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同步辐射历史及现状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之源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所熟悉的几位中国物理学大师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挑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物性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真空不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奋斗 机遇 物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思维的艺术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杨振宁先生的研究品味和风格及其对培育杰出人才的启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庞加莱的狭义相对论之一:洛伦兹群的发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www.cpsjournals.cn)是我国最权威的物理学综合信息网站,有物理期刊集群、精品报告视频、热点专题网页、海内外新闻、学术讲座,会议展览培训、人物访谈等栏目,是为物理学习和工作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