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联合“澎湃新闻”平台,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下,共同策划“走近科学”栏目,对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奖励的成果进行科普化报道。本文围绕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展开,该奖项由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领衔的团队获得。
出门不想带充电器?没关系,你的衣服就是一个移动的太阳能电池。
骑着车不方便拿手机怎么办?没关系,你的衣袖就是一个显示屏,能帮你导航。
聋哑人的沟通能力有限怎么办?没关系,一件衣服就能把脑电波采集下来,把想说的话实时显示在衣服上,从而能与普通人无障碍地交流,重新融入社会。
这件神奇的衣服甚至能够治病,帮你飞檐走壁,你相信吗?这样的场景听起来像一部科幻电影,但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这些情景已经或正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上映。这件神奇的衣服就是智能织物,虽然外观上与常见的纺织物无异,却兼具发电、发光、变色、储能、传感、显示、计算、通信等功能,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纤维织物器件推动战略领域革命性发展
如何让纤维导电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人们发现碳纳米管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这里我们探讨的碳纳米管,典型直径在几个纳米,长度在几百微米,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非常弱,但是在纳米尺度上,它的累积效应可以有效地把很小的碳纳米管连接成长纤维。在碳纳米管纤维中, 取向、有序的碳纳米管排列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将单根碳纳米管优异的物理性能扩展到宏观层面,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力学强度和柔韧性,可以耐受弯曲和拉伸,还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纤维电极材料。
效法自然
纤维锂离子电池
如今,这样的电池已经做成了产品,并能规模制备了,取得了从实验室层面到规模生产的突破。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28 Wh/kg,能够满足很多生产生活应用的需要。目前可以连续化制备米级的纤维锂离子电池,同时实现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电池的容量随着长度增加线性增加,未来这样的纤维将会做得更细、更长、更柔软。
如果把纤维锂离子电池与无线充电装置结合起来,把手机揣在口袋里不用连线,手机就可以自己充电了。一件由纤维锂离子电池制成的衬衣所储存的电量可以把十几部智能手机充满。
此外,因为纤维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所以它散热特别快,其升温几乎可以忽略,可以长期舒适地覆盖在人体皮肤上。即使做成衣物经过数百次洗涤以及在高温、低温、真空环境以及外力破坏(如一部分纤维被切断)等极端条件下,它依然可以稳定供电。
自供电自运行
纤维太阳能电池
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同轴结构和缠绕结构
表征太阳能电池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叫光电转化效率,即光有百分之多少转化成电,现在纤维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2%。纤维太阳能电池要做成衣服的话,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弯折,而在弯折过程中它的光电转化效率可以保持不变(即使在弯折1000次以后)。如果衣服80%用纤维太阳能电池编织,每天产生的电可以把36部手机充满,能够满足大部分的生活需求。当然,它还可以为智能手环、心率监测仪、血氧仪等可穿戴电子设备连续有效地供电,实现自供电自运行。这不光引起了工业界的兴趣,时装界也特别感兴趣,他们认为“智能+时尚”会是可穿戴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许5~10年后这样可发电的太阳能电池衣服就可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把医院带回家
纤维生物传感器
举例来说,目前葡萄糖检测做得最好的是可以贴在皮肤上进行检测,但两周时间是它的使用极限。未来植入纤维传感器可以使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出汗、洗澡等都不会影响,通过这种完全不影响生活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血糖的常态化监测。
穿出与众不同
变色和发光的纤维
可以看出,通过不同的材料结构设计,我们可以让纤维导电,也可以让它变色,甚至还可以让它发光。如在纤维电极表面涂覆一层能够发光的高分子活性材料,再在外面缠绕一层取向的透明碳纳米管薄膜作为另一个电极,就能得到发光纤维。发光的强度和颜色都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来调节。
例如,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得了黄疸,一般会放在一个能发蓝光的箱子里进行治疗。如果将能发蓝光的纤维做成毛毯,裹在婴儿身上就可以进行治疗了。既方便,又安全,对母亲也不会造成与宝宝分离的心理伤害。当然,这样的发光纤维还可以治疗皮肤病,发光纤维未来也许能在很多与光治疗相关的疾病中大展身手。
跨向智能时代
可穿戴显示
织物显示器件结构示意图
再来看一些实用有趣的应用场景。例如,骑着摩托车送外卖的小哥,他不可能对所有的路线都很熟悉,如果拿着手机进行导航十分不安全,这时我们可以在衣服的袖子上设计一个可导航的显示屏,如果我们再把打电话和发信息的功能集成到显示屏上,那么未来手机的形态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而另外一个更能造福社会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特殊人群,如聋哑人不能说话,如果我们为他量身定制一件衣服,通过采集脑电波把他想说的话显示在衣服上,他立刻就能与社会正常、实时地交流了。而全世界这部分人群还不少,如果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他们就能更加顺利地找到工作,更深入地融入社会。当然,这些人机交互的功能还需要计算、传感、通信、供能等系统的协同运转才能实现。
结 语
-本文作者梁偲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战略规划、技术预见方面的研究;彭慧胜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纤维器件的研究,在《自然》(Nature)等期刊上发表了380多篇论文,出版了4部专著/教材,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0项,其中47项实现了转移转化-
本文转载自《世界科学》微信公众号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