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古韵,百年工商繁华。
无锡梁溪区地处江南,运河穿城而过、环城而过、绕城而过,造就了“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秀美奇观。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活化利用唤醒其当代价值,是新时代的一道全新命题。
在无锡市梁溪区,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她把古运河的名字刻入了校名,把大运河融入了课程。
她就是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建校初便紧扣时代脉搏,把“文化立校、品牌强校”作为学校高位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经过认真思索,制定《弘扬中华文化,塑造新时代运河之子》学校教育变革实施方案。其中,开发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运河文化读本”便是此方案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旨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文化综合素养。
有了目标,便有了方向。
首先,学校对该读本的编写进行顶层设计,从点、面、线、网的维度呈现每个主题学习的内容。点,即从主题本身进行介绍和展开,侧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资料;面,立足于所在城市或地域,进行多维度观察和探究;线,即以运河为线,寻找运河沿岸的同一类文化,探索其演化或变迁并进行比照;网,即以时空为网,从时空关系中感受运河边同一事物的变化。同时每一个维度里的资料都要兼顾拓展性方向、综合实践方向和学科统整方向。
接着,邀请许多专家学者一起对顶层设计进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每一个主题都由“小灵通播报、小工匠实践、小先生微课堂、小达人训练”四个板块组成。
小灵通播报指向运河文化主题知识的学习;小达人训练指向学生对运河文化知识的内化以及跨学科学习;小先生微课堂指向和主题相关内容的拓展;小工匠实践指向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是寻访、参观游览、动手实验等。
确定了顶层架构,便有了持续向前的动力。学校先以“塔”为例,拿出可供参考的编写样章,老师在逐渐理解读本的编写理念和要求后,学校确定了13个与运河文化相关,便于学生学习的主题,以主题为单位确定组长,组建了由37名教师组成的8个编写小组,并与江南大学美术学院的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开始查阅资料,编写读本。
也就是从2020年那个寒假开始,编写团队里的37名老师在无数个夜晚挑灯夜战,在数不清的节假日不顾休息,数易其稿,几乎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套运河文化儿童读本的定稿,并于今年成功出版。
这套读本涵盖“艺术文学、科学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产业”四个维度,确定了“戏曲、织染、桥、塔、河闸、名人、方言、饮食、古窑、物流、工商业遗址、茶、粮食”13个主题。每个主题还根据其内容和年段特点,设置了低中高不同的学习研究内容,整套读本共分解成了33个年段主题,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
为了便于学生更易接受运河文化的熏陶,对运河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为了避免版本侵权,读本的图片基本都结合运河水流的特点,手绘而成。相信,看到这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运河知识,优秀的运河文化一定会在他们重要的成长阶段留下深深的印记。
在课程实施中,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读本的教育功能,规范师生在“运河文化儿童读本”中学习与研究的习惯性和兴趣度,逐渐形成了以下课程制度:
全校每个班级每学期安排一到两节查阅资料课,地点为资料阅览室;
每周五下午12:15—15:45为全校“运河活动日”,其他内容不得占用;
每个年级都匹配一套运河文化系列读本。师生共同参与,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公开展示;
每班围绕运河文化读本,开展主题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研究成果展览会;
学校设立“运河艺术文化节”,在全校范围内,以各种丰富有趣的形式展示学习所得。
在课堂之外,学校还在校园内外重点打造了“四个一”空间环境,即“一条运河、一座农场、一所校内博物馆、一批实践基地(中国丝业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等)”。
学生在多元一体的环境氛围中不断提升品格,发展素养,进一步感受运河包容万物的博大情怀。
在读本研发以及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内到校外、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生到老师,都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和提升。
01
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
在运河文化的资源开发和研究中,由于课程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所以对教师就提出了一项要求:那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处理、学习、分析材料。
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材料供学生学习和研究,并挖掘这些课程资源的研究价值,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就特别需要发挥教师甄别运河历史文化材料的能力和智慧。教师不光要自己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辨别、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就会注重这方面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去努力加强这方面的素质修养,最终提高教师本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能力。
02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运河文化儿童读本的学习,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以创造性思维,把他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全面发展个性,与当下国家全面实施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
在学校开展的运河文化课程学习和运河文化探究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运河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资源,走进课堂、走进历史,养成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以上这些转变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达成的。
03
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
学校有效整合运河文化资源,编写出相适应的教材,有利于一到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同时,还能充分体现出各学科组的优势,成为无锡地区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
目前,运河文化已是学校的一张鲜亮名片。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成为了学校的课程特色。特别是学校在2019年发起并成立了“运河文化教育联盟”,有30多所成员校购买共计大约1500余套读本,在运河流经的区域内有了一定的推广辐射效应。
04
社会认可度的增加
运河文化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更多的学生爱上了阅读,学习和探究成为了每天必修的功课,有些高年段学生还会在课间交流最近的学习所得。学校所期望的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科实践或外出考察,不再只是一种设想。
运河文化探究的各种活动都充满了研究与交流的氛围,学校与家庭建立起了更加常态化的文化沟通关系。学生的学习,也从浅显走向深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纸面知识走向动手实践,因此,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配合、支持和好评。
运河贯穿古今,走过千年岁月
如今,对古老运河的开启保护传承
开启了新篇章
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把大运河融入了课本
让运河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运河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
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奔向更为广阔的远方
素材来源: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编辑:梁溪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