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839年为摄影诞生的元年,第二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传教、考察、旅行,等等。其中,有一部分人还带着摄影设备,拍摄国内的风景、人物、遗迹等。到今天为止,这已经过去了一百八十来年。这一百八十来年的时间,积累了不少国外摄影师拍摄表现中国的摄影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两百年风云变幻之下的种种。下面,将分上、中、下三期,给大家介绍这些外国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
汤姆·哈钦斯(Tom Hutchins)1956年5月9日从香港进入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封闭的中国,当时他没有在广东呆太久,因为他打算晚些时候回来,并于当年9月就回来了。然而,到那时,中国当局认为他问了太多难以回答的问题,于是将他6个月的签证缩短了......
索兰吉·布兰德(Solange Brand,1946——)出生于法国巴黎,1965年到1968年担任中国法国大使馆秘书期间,拍摄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照片。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1941——2020),法国摄影师,曾在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接受教育,1968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1973年,当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1911-1974)访问中国时,巴贝被任命为法国媒体的官方摄影师,以报道这一事件。几年后的1980年,他跟随GEO杂志派出的一支美国探险队,记录官方会议、中国城市以及杭州、苏州、四川和广西等地。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2016)从1957年到2010年,到过二十几次中国,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历时最长、出片最多的旅行是1957年和1965年的最初两次。195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自1948年布列松拍摄过以来,没有一个外国摄影家拍摄过中国。1956年马克·里布经过一年的旅程到达加尔各答,他梦想能一直走到中国,并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才拿到签证。1956年12月,马克·里布从香港乘船登陆广州,第一次踏上中国内地土地。最初的几个月,他始终在向导的陪伴下度过。从大城市到乡间,从工厂到剧院学校,他无休止地走着。他坐火车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亲历了十几次自发的影响广泛的人民运动。这次旅行之后,马克·里布等待了近八年才获得第二张签证,于1965年再次来到中国。就是在这第二次旅行中,他看到了文化革命的初端。1979年起中国开放,初尝资本主义,它的活力震惊西方。虽然改革只触及港口和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蓬勃的国家。这些变革冲击着这个被戴高乐将军称为“比历史还古老”的国度,马克·里布满怀热情地观察着这些变革。就像他所写的那样,“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个观念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拍摄,而且他认为“在这里,坚持不懈地对细节和瞬间的观察,能比别处更能了解和理解一个国家”(观看更多相关图像,点击:马克·吕布:中国)。
基思·麦格雷戈(Keith Macgregor)来自一个与中国有长期联系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在19世纪50年代末来到上海,成立了一家葡萄酒和烈酒进口公司,最终在香港(1884年)开设了办事处。基思从1954年开始在英国接受教育,196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70年,他来到香港,先后从事肖像摄影和商业摄影。以下这些作品,表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黄金时期的怀旧街景、城市全景以及生活图像。街景照片使用了数字拼贴,现在大部分已经消失的霓虹灯创造出了银翼杀手式的图像,同时兼具历史和未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