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琳达和吉勒历险记》翻书视频
推荐人:小聪拌豆腐
推荐摄影画册:《贝琳达和吉勒历险记》(亚历山德拉.桑吉内蒂)
推荐语:我推荐《贝琳达和吉勒历险记》,目前为两卷:“梦的神秘意义”和“永恒的夏日幻想”。据说这项目还在持续拍摄中。
作者亚历山德拉.桑吉内蒂(Alessandra Sanguinet)以其抒情、柔和的摄影而闻名。1996年,她开始制作一个最终名为《第六天》的系列,该系列探索了阿根廷农村中人类和家养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项目开始三年后,她把注意力转向了两个九岁的表妹贝琳达和吉勒,开始了这一终身项目,合作拍摄这两个女孩的长大。
第一卷记录了她们合作的前五年,描绘一个既熟悉又非凡的童年。吉勒和贝琳达经历了童年的打扮仪式,探索和挪用她们周围的世界。当她们在角色之间滑动,交替表演,并被桑吉内蒂的相机捕捉时,两个女孩之间的深刻联系是明确无误的。接近青春期早期的悬崖,当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遇时,他们的游戏充满了梦想和欲望的辛酸重量,既安逸又饱含诗意。
第二卷记录了吉勒和贝琳达从14岁到24岁的成长经历,描绘了这对表姐妹的日常生活:初恋、怀孕和和为人母.....这一切也许不可避免地会让她们离自己的家人越来越远,也让她们两人之间越来越疏远。同样的,我们也能感觉到桑吉内蒂与这对表姐妹的关系以及她们被拍出来的变化:从保守的童年合作者变成了生活方向各不相同的三个女人。
在桑吉内蒂记录的时光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性的影子,也感受到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的交织,还能看到两个女孩截然不同的性格。时间织成的影像温暖有力的击中观者。
推荐人:lan
推荐摄影画册:《自我与他人(SELF AND OTHERS)》(牛肠茂雄)
推荐语: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被医生告知活不过二十岁,他会想做些什么?成为一个摄影师似乎不会是一个优先的选择。
本书作者牛肠茂雄(Shigeo Gocho)三岁时罹患罕见脊椎疾病,身体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畸形,他最终于36岁时去世。“照片反映了摄影者对世界的看法”,我认同这个说法,这样的人的世界观应当与众不同吧。
本书共收入六十张照片,由作者本人参与编辑,照片中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而是充满宁静、恬然。
还有,喜爱日本摄影师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欧美主导的摄影世界独立走出了自己的路。如果一定要猜测牛肠茂雄受过什么人的影响,那也许是戴安·阿勃丝。
《Kodachrome》翻书视频
推荐人:四驱
推荐摄影画册:《Kodachrome》(路易吉·吉里)
推荐语:我推荐的画册是意大利摄影师路易吉·吉里的《Kodachrome》,这是MACK在他逝世20年后复刻的他1978年出版的里程碑式画册。画册收录了他用Kodachrome反转片拍摄的86幅意大利城市景观和场景。路易吉·吉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新彩色摄影的代表人物。他深受William Eggleston的影响,和同一时期的美国新彩色以及新景观摄影有着相似的理念,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常细节。相比大开大阖的美国式彩色摄影,他的影调更柔和,情感也更委婉,带着意大利式的独特浪漫情怀。在这本《Kodachrome》中,他通过精心剪裁探讨了三维世界于二维平面,边框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虽然路易吉·吉里的摄影也被归类于无表情摄影,能看出像斯蒂芬.肖尔那样的结构意识,但画面却更加放松,透着风趣和富有诗意。他的照片在今天已不算新颖,但在当时还是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也值得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不断回味和反思。
《你好 小朋友》翻书视频
推荐人:Liang
推荐摄影画册:《你好 小朋友》(秋山亮二)
推荐语:《你好 小朋友》是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一本摄影集。当时他受一家日本公司委托来中国用彩色胶卷拍摄一些儿童图片,面向全球推广,后来整理成了《你好 小朋友》这本书。因为太受欢迎,后续又出了第二、三集。但我还是最喜欢第一集的这本。我当时在书店瞬间被它的封面吸引,一眼爱上。不过我买的时候的已不是初版,而是复刻版。
有人认为秋山亮二的这本影集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和深远的思想,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具有年代感的“糖水片”而已,但我不这么认为。秋山在中国从东到西,由南往北跨越许多省份地域,带着好奇与诚意全方位地记录中国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照片真诚,不做作,不带偏见。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摄影师来中国进行深度拍摄是非常鲜见的,秋山以平等的视角,平和的焦段,将人物与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拍摄,呈现出来的就是儿童般的观看方式,自然、生动、活泼、无修饰、大巧若拙,整个影集非常耐看。
秋山在拍摄中基本消解了个人意志,他说他在按下快门的时候,感觉和拍摄对象是融为一体的。所以我们在看他的这本摄影集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小时候——做眼保健操、用铝制饭盒吃饭、喝橘子汽水、坐大卡车出游……张张图片都能让人想起逝去的时光,我看时面带微笑,闭卷眼泛泪光。秋山说:“这些不知何时被我们遗忘的笑容、真挚的眼神,融化在风景里的欣欣向荣,在中国的小朋友里找到了。”我想秋山是带着爱和回忆在拍小朋友吧,他拍出了80年代的精神,充满希望,朝气蓬勃,虽然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却在努力地玩着、学习着、奋斗着。因为有了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群小朋友,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我真心喜欢这样一本平淡却充满温度的摄影集。
《西行影记》翻书视频
推荐人:玉无价
推荐摄影画册:《西行影记》(庄学本)
推荐语:我翻看庄学本的这套《西行影记》时,总会想起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那段话:“我,从使用名为摄影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
庄学本通过西部影像人类学之旅,向后人全面展示了30年代边地人文和自然风光。其拍摄并存续至今的数千幅照片,有历史的厚重、学术的价值和人性的温暖。学界评价庄学本的考察成果,“认为其对羌、藏、土、彝等民族,以及中国西部人文地理、边政土司、宗教制度、民俗文化、服饰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系统性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
庄学本的照片,最打动我的是他拍摄的那些人物肖像,在他的视界里,无论是大人物,如果洛活佛、藏地贵族、边地土官,还是小人物,如康巴青年、嘉绒少女、羌族端公、无名藏男彝女,庄学本都试图通过摄影展示他们的内在和灵魂,如果你仔细凝视这些肖像的眼睛,你可能会看到他们在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里,始终保持的那份对生活不屈不挠的希望和作为人的自觉的体面和尊严。
庄学本的摄影视角是站在全人类的历史之上的,他的肖像作品,就像司马迁《史记》中的小人物列传一样,通过这些不知名的肖像,我们才有机会和这些先民面对面交流,我们通过他们的眼神、表情、面部纹路、头饰、衣服,看到他们的精神上的喜乐、物质生活贫富、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熏染。
戴安·阿勃斯说:“我真的相信有些东西如果我不拍下来,就没有人会看见。”庄学本拍下了这些藏地边民的肖像,让这些无名者穿过历史风沙的重重掩埋,走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见。
《鲸之白(The Whiteness of the Whale)》翻书视频
推荐人:岳晓龙
推荐摄影画册:《鲸之白(The Whiteness of the Whale)》(保罗·格雷厄姆)
推荐语:我们总是不断的赋予生活中所有的事物已至高无尚的意义,摄影亦是如此。人们总是不断的规训、定义美的样式。某年某天,当我看到格雷厄姆的照片时,我忽然感到无比的自由,同样是在街头,但没有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有的是看似简单或不经意的定格,除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之外,毫无亮点。可就是这样的照片,却提起了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兴趣,你能从中获得多少感受,又有多少东西可以对标到自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活的感悟。格雷厄姆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形式排列, 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场景,他要告诉你的是,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并不总是盯着一处看,而是上下左右四处看,看轮廓,再看细节。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岁月流淌才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格雷厄姆把照片还给了观众。就像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他不会毫无联系的从一个东西讲到另一个东西, 而是有意识地一会拨动这根弦,一会又拨动另一根弦,从而很好地完成他的叙述。
《根深蒂固的心开始改变(The Rooted Heart Began To Change)》翻书视频
推荐人:A KAI
推荐摄影画册:《根深蒂固的心开始改变(The Rooted Heart Began To Change)》(Allan Salas)
推荐语:这位摄影家我不认识,看到他这本画册,我深深被他的哀伤忧愁所吸引。整本画册从头翻看至尾,很容易让你陷入一种哀伤的情绪,但是呢,又充满了诗意,令人产生非常多的遐想。
整本画册分别留下一些文字说明(前頁及尾頁):I dreamed that dead, and meditating, I lay upon a grave, or bed, (atleast, some cold and close-built bower). In the cold heart, its final thought stood frozen, drawn immenseand clear, stiff and idle as I was there; and we remained unchanged togetherfor a year, a minute, an hour.
As ifa river should carry all the scenes that it had once reflected shut in itswaters,and not floating on momentary surfaces.To Lala,your departure left a deep wound in my heart.This bookis for you.
推荐人:周国献
推荐画册:《搜神记》(刘铮)
推荐语:拿到刘铮老师的澳洲展览《搜神记》图录,看到刘老师以一种平实的文献纪录手法,拍摄了河北曲阳这个古老县城的石雕产业的产品群像,感叹其眼光的独到,更感受到其作品散发出的独特魔力。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始置曲阳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曲阳盛产大理石,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生产石雕,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石雕产地,天安门金水桥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出自曲阳石工之手。改革开放后,曲阳石雕更是发展迅猛,如今曲阳的石雕厂竟然已多达两千多家,全县几十万人的生存都依靠石雕产业。
2016年左右,当刘铮老师路过曲阳时,便被县城道路两旁的石雕群像所震撼了——那个琳琅满目、挤挤挨挨,那个时空错乱、视觉冲撞,绵延三十公里。于是,为了这挥之不去的印象,刘铮老师多次回访曲阳,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纵观刘铮《搜神记》全书,虽然少了《国人》作品的犀利感,却一样透露着冷峻与忧思;照片中没有人的身影,但作品清晰地揭示出了当今国人的灵魂追求以及曲阳人利用精神产品谋生的魔幻现实。而国人的信仰早已不再仅限于宗教崇拜和神仙供养,更多的追逐目标是当今的领袖、商贾名流乃至娱乐明星和卡通人物等,这一切在刘铮老师的作品里显露无遗。
策展人尼古拉斯·索塔斯在前言中写到:“刘铮的照片既令人不安又充满不确定性。”“摄影师捕捉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照片,还有一些更加隐晦的东西,这些东西意在超越摄影师的物质生产、审美关切和作品的物质历史的边界。”
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中国的神仙、西方的神话人物与众多当代名人及流行元素“和谐共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撞击而又自然融合相处”;各路神仙在被供到神坛之前却要经历一番“磨难”——被商家随意放置在街角旮旯,“暂时地边缘化的在一个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艺术世界中挣扎地存在着”(索塔斯语)。
这是一个既魔幻又超级真实的土地:在这里,世界各地石雕购买者的精神寄托却是曲阳人的致富梦想,正如刘铮老师在后记中所指出的,“不同文化发源的民俗及神话在这片土地上会聚生根,这种冲突、对抗在巨大的商业趋势下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在残酷及永恒的生存逻辑下,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都顺利地成为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
石雕不说话,但刘铮老师的作品会说话!
《我们时代的面孔》翻书视频
推荐人:柴承伟
推荐摄影画册:《我们时代的面孔》(奥古斯特·桑德)
推荐语:最近读罗伯特·休斯评卡拉瓦乔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针对这种迂腐现象——亦即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风格,也许相当于我们这个“后现代”时代对引经据典的崇拜,卡拉瓦乔的作品提议,要回到具体有形之物、土生土长之物、真情实意之物。尽管卡拉瓦乔的作品充满戏剧性,但他与从马萨乔到米开朗基罗这些把文艺复兴具体化的伟大艺术家,比与后期矫饰主义的那些词藻华丽、扭捏作态的东西,有着多得多的共同之处......他让艺术摆脱了寓言陈腐的裹缠,得到自由,穿上平民的衣服,从画外“现实地”把艺术照亮。
虽然我这里推荐的奥古斯特·桑德的摄影人像,与卡拉瓦乔的绘画存在绝大的不同,但好的艺术作品之间某些东西是相通的。比如休斯上面写道的:要回到具体有形之物、土生土长之物、真情实意之物,摒弃词藻华丽、扭捏作态的东西,让艺术摆脱陈腐的裹缠......诸如这些,我多多少少也在翻阅桑德的《我们时代的面孔》时感知到。
1929年,桑德将他拍摄的德国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像,结集为《我们时代的面孔》,至今已过去近百年,但这本摄影集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常翻常新,还能给当下的摄影予以警示。《我们时代的面孔》中表现的那些人像,正面、平视、清晰,不偏不倚、不浮不躁,是具体可感之人,不仅有日耳曼民族共性的一面,而且又彷佛各具个性、灵魂。
休斯认为卡拉瓦乔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枢纽,“他之前有艺术,之后也有艺术,但这些艺术不是同样的艺术”。在这里,我也想说,因为有了桑德的《我们时代的面孔》,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之后的人(肖)像摄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