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 上)

文摘   摄影   2024-06-10 11:30   重庆  


按:1839年为摄影诞生的元年,第二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传教、考察、旅行,等等。其中,有一部分人还带着摄影设备,拍摄国内的风景、人物、遗迹等。到今天为止,这已经过去了一百八十来年。这一百八十来年的时间,积累了不少国外摄影师拍摄表现中国的摄影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两百年风云变幻之下的种种。下面,将以三个时间段:1840—1949、1950—1978、1979—2024,分上、中、下三期,给大家介绍这些外国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






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1832-1892)出生于英国伍尔维奇,1860年,曾作为一名工程师来过中国。之后,他回到英国学习摄影,1862年,带着摄影器材又来到中国,在上海外滩开了一家商业工作室。他是中国已知的第一个制作手工着色照片的摄影师。桑德斯主要拍摄肖像或编导式场景,但也拍摄街头生活、时事、风景,甚至处决。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20多岁时开始从事摄影。从1862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他游历和探索了远东,包括当时属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新加坡、越南,特别是中国等。1868至1872年间,汤姆逊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北达北京,东至台湾,西行三峡,南抵海口。汤姆逊将他这五年一路所拍照片,最终结集成《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共四卷,有图片200张,并配有文字,可谓图文并茂。汤姆逊镜头下除了各地人民,还有村落、古建、风景等等。所拍人物除了当时清廷显赫人物,如李鸿章、奕訢等,还有贩夫走卒、寻常百姓。(观看更多相关图像,点击:在这里,看见晚清时的中国


















托马斯·蔡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出生于英国什罗普郡马德利。1870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北京,直到1889年,他一直在中国皇家海关担任燃气工程师。蔡尔德不是专业摄影师,而是热心的业余摄影师,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传统建筑和遗址上。他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游历,参观了圆明园、长城和明十三陵等。他的照片在20世纪的广泛传播逐渐塑造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











维克多·塞加伦(Victor Segalen, 1878-1919),作家、海军医生、艺术评论家和考古学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多次到国外旅行,有两个地方让他特别着迷——波利尼西亚和中国。这些照片是塞加伦和他的朋友奥古斯特·吉尔伯特·德·沃辛斯(Auguste Gilbert de Voisins)在中国考古期间拍摄的。1914年,他们先后穿越陕西和四川,1917年又穿越江苏,寻找汉、唐和中间王朝的遗迹。













菲尔敏·拉里贝(Firmin Laribe,1855-1942)是一名法国业余摄影师和军官,是1904年至1910年间北京法国公使馆警卫指挥官。他拍摄的主要主题是北京附近的皇宫、遗址、街景,以及服装、仪式等。照片都有描述性说明。通过这样做,拉里贝展示了提供准确信息的明确尝试:有时从不同角度捕捉同一个地方,并指出古迹的地理位置。

















恩斯特·伯尔施曼(Ernst Boerschmann, 1873-1949)是一位德国建筑师,他在20世纪初研究了中国的古代建筑。1902年,在德国帝国殖民办公室的支持下,他首次访问中国。他住在山东省青岛市,这是1897年中国政府割让给德国的主要租界。他出版了《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系列的两本巨著。第一卷于1911年出版,专门介绍了普陀山的佛教寺庙。第二部于1914年出版,是关于“中国旧文化圈”的建筑(即中国前佛教时代的建筑),补充了前一卷。他的许多照片是那个时期中国历史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













约翰·戴维·祖姆布伦(John David Zumbrun,1875-1941)的老照片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完整的北京视觉文献,他于1910年代至1929年间住在那里。祖姆布伦在美国军队服役八年后,来到北京从事了大约十年的商业活动。他记录了这座城市在经历重大变化时的日常生活和决定性事件,如传统仪式、婚礼、学生示威和其他社会活动。











西德尼∙D∙甘博(Sidney D. Gamble),美国人,生于1890年,卒于1968年,社会学家和中国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位醉心摄影的业余摄影家。1908年至1932年间,他曾四度拜访中国,足迹遍布西南、东南以及华北等地,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甘博所拍的这5000来张照片,有人像、文物古迹、地理地貌等等。而所拍人像又可谓三教九流、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下至乞丐劳工,上至达官贵人,无所不包。(观看更多相关图像,点击:在这里,看见民国时的中国




















路易·菲利浦·梅塞利尔(Louis-Philippe Messelier,1901-1986?)在20世纪30年代离开法国家乡前往中国从事羊毛生意。在上海法租界期间,他一边拍摄照片,一边打理自己的商业。梅塞利尔无处不在——走上街头看游行仪式、杂技演员和耍蛇人,去电影制片厂内部......他以真诚和独特的方式捕捉一切。他没有陷入简单的“异国情调”陷阱,而以视角的活力、非典型题材而闻名。这些照片描绘了现代中国发生的快速变化。




















萨姆·桑泽蒂(Sam Sanzetti,1902-1986),是一名犹太裔以色列摄影师。1922年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从俄罗斯来到上海,在为另一位摄影师当了五年学徒后,于1927年在南京东路171号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并立即取得了成功。在上海期间,他拍摄了2万多张手工着色的人像照片。作为上海繁荣的犹太社区的一员,桑泽蒂与上流社会的人物、外交使节、知名公众人物等交往密切。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肖像摄影师,知道如何描绘一个人皮肤的柔软、凝视的强烈、自信的姿态、女人的美丽和孩子的天真。他的肖像以某种方式传达了20世纪早期大都市上海的氛围。(观看更多相关图像,点击:20世纪初上海女性肖像照













哈罗德·梅迪尔·萨尔基西安(HAROLD MEDILL SARKISIAN,1909-1993)出生于丹佛,曾在哈佛大学攻读亚洲研究。1937年至1938年,出于探索“远东”的强烈愿望,他在传统的京都和稍后在北平(当时的称呼)待了几个月,学习了两种语言。1940年,他和妻子埃塞尔·亨肖(Ethel Henshaw)回到了被日本帝国军队占领的地方,还在重庆、成都、贵阳和昆明敌机袭击的省份做各种工作。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是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1947年,他和布列松等人一同创立了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4年5月25日,卡帕在越南采访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来到中国,参与了台儿庄战役的拍摄。他还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拍摄了许多照片。











哈尔多·汉森(Haldore Hanson)于1934年春天从卡尔顿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在日本度过了一个夏天,然后从那里来到中国。1937年7月,日本军队入侵中国时,美联社聘请汉森担任兼职自由战地记者。汉森会说中文,这使他成为第一批能够并愿意前往日本后方调查游击队活动和有组织农民战斗力量存在的外国记者之一。在1938年3月进行的一次短暂的旅行中,汉森见了冀中游击队的总司令呂正操。呂邀请汉森在夏天再回来多呆一段时间,这样他就可以访问分散在华北的二十多支游击队。5月下旬,汉森在接下来的两个半月里,随八路军在河北、山西和陕西旅行,亲眼目睹了中日冲突。他在那次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包括日军和八路军之间的战斗场景,被摧毁的城镇和村庄的图像,以及深入了解游击队成员日常生活和相关人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他还拍摄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朱德在延安的早期照片。











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190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获得威斯康星大学东方哲学学位。作为一名摄影师和记者,他曾为《纽约时报》和《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二战期间,他主要在中国工作,出版了许多书籍并拍摄了数千张照片。他于1978年在美国纽约去世。1943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福尔曼,从陕西经陇海铁路来到河南考察灾情时,拍下了这些沿途向西逃荒的灾民。(观看更多相关图像,点击:河南大饥荒

















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1919-2008)1946年开始在洛杉矶从事自由摄影师,1947年12月,为《生活》杂志工作的摄影师杰克·伯恩斯来到剧变前夕的上海,将镜头对准这个城市的一切:难民、妓女、士兵、乞丐、街头处决和城市抗议......2003年,以《上海:剧变前夕的照片》出版,获得好评。(观看更多图像,点击:上海:剧变前夕的照片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从22岁起,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手里总是拿着相机。他不断的旅行使他去过世界各地无数的地方,包括1949年前后发生剧变时的中国。布列松用徕卡相机记录了从国民党统治到红色中国骤然变化的历史瞬间。1956年,出版《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加入社群,👇
“我们一起艺术摄影吧!”
合作相关事宜
请联系微信:missbxj


艺术影社
愿艺术摄影成为照亮你的那束光!“艺术影社”为柴承伟(柴柴)创立并运营的自媒体,致力于艺术摄影的传播与教育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