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到了一颗颗跳动的心

文摘   2024-06-21 07:30   重庆  

按:“艺术影社”社群活动“月观”,至今已举办二十期了。在这期间,有众多社员朋友投稿参与,也有评委进行评选、点评。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相互分享、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今天再次观看、整理这些入围作品时,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看到这些精彩图像,而是感觉到了这些图像背后那一颗颗跳动的心。对于这个世界、人类以及摄影,这一颗颗心是敏感、热爱、真诚的跳动,而这才是最可贵的。




摄影一定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苏里:收到大家的图,一如既往我是有些期许的,因为希望能看见可能拍摄者自己都不自知的好片子。因为我必须承认,拍的足够好的朋友不会参与到这个活动里,直接看片子不会有什么感叹,但我每次还是抱着能看见生活——家庭相册里那种——拍摄者都不知道为什么好的片子,也就是摄影最好的状态,真正的“去摄影化”的片子。

但可惜并没有发现,大家的意识还是站在了主体和客体中间,在使劲的利用着摄影,展示着摄影。“摄影是丧失自己身份的一种行为,主体渐渐消失和隐藏的方式“,当然这是我这个阶段更喜欢看和拍摄的感受,在业余爱好摄影的路上,除好看的片子,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摄影本身就是在推动着自己在思考,在窥探自我意识、潜意识的过程,摄影是可以改变生活的。希望大家之后的摄影之路开心。(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摄影一定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考古班的小學生คิดถึง


©J.Wang







©人水刀客



©晕点儿小酒



©刘埙琦







©夕_羊




中国城市


柴承伟:从上世纪初以来,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保罗·斯特兰德、尤金·阿杰以及贝伦尼斯·阿博特等等,开始将镜头大量对准城市中的高楼、街道以及其中的人,开始了全新的现代摄影时期。从那时以至今天,摄影中关于城市的表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涌现了不少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几十年,也是城市化的几十年。据公开资料,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6.16%,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也就是说,居住工作于城市的人口,已经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人生活、工作于城市,但与之相比,对城市本身的观看、思考,以及最终在摄影中予以表现,却不是很多。


有鉴于此,本期“月观”以“中国城市”为主题,鼓励大家对生活、工作于其中的城市,无论是这个空间本身,还是其中的人群,或者其他隐形层面的种种,进行观看、感受以及思考,最终通过摄影这个媒介表现出来。(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中国城市





©四驱



©Ian

©慢木







©LeslieShang




跨界 


BlueMountain(王军):“跨界”主题试图通过不同摄影师的作品来回应后现代摄影领域里普遍存在的跨界融合现象。本主题希望参与的摄影师按照对“跨界”的不同理解,在摄影材料、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自由发挥想象力,来探索实践跨越摄影已有的物理边界和观念边界,从而创作出在形式和内容层面新颖的艺术作品。(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跨界



©考古班的小学生



©非凡高



©阿高



©晨曦



©Antony




百米之内


予鹿:我的手机屏保是柯特玆的《在蒙德里安的家》。他很擅长把一些室内场景和生活物件拍成经典。柯特兹有句名言:“我从未跑到大老远寻找素材,它们时常就在我家门口的台阶上。” 多么惊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往往越寻常越简单的东西越难拍,因为可以发挥的空间太少。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考验一个厨师水平的不是繁琐的大菜,反而是一盘不起眼的小青菜。在这种极简的条件下,能把这道菜做好,又独具个人风格的才是大厨。柯特玆正是这样的大厨,寻常之物在他手上变得优雅、诗意、富寓情感和永恒性。


我们总以为远方的风景才是美好的,缺乏对自我和身边人、事、物的关注。所以这一期“月观”我想以“百米之内”为题,重新审视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灯下黑”空间,发掘身边令人惊喜的事物,如婴儿般观看。(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百米之内



©晨曦



©罗超



©小新


©王嘉怡




未知死,焉知生


柴柴: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我则说:未知死,焉知生。人之所以为人,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死亡意识,无论是对同为人类的其他人,还是自己,或是对其他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之必至、死亡之存在。对于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所感受、思考。而且,对于死亡的这些感受、思考,还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生。你对死亡有何具体感受、思考,又会如何通过摄影表达出来?(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未知死,焉知生



©小新



©侧耳听风



©予鹿



©自由心情



©考古班的小學生คิดถึง


©阿高



©潮平两岸阔



©Liang




释放创意


吴晶辉:当一个资源约束被打破,下一个约束就成为新的稀缺资源。当AI技术能够帮助人类进入到摄影技巧不再成为约束条件的境地后,对主题的思考、对风格的追求,就成了新的稀缺能力。有使用AI工具经验的人会发现,在 AI 工具的加持下,精神世界很快被掏空,毫不费力的创造速度大大超过了形成表达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AI工具的出现可以视作是摄影师们主动远离猎奇式拍摄的推动力,不得不去直面构成有意义的视觉表达所带来的挑战。


或许无需担心AI工具的出现会改变人们对好作品的认知。不妨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所有大家的作品喂给Chat GPT4,看看它会如何评选。


下面是我与Chat GPT的对话:

ChatGPT:在您提供的图像中,我会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进行评选:

1. 视觉冲击:图像是否立即吸引观众的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

2. 艺术性:图像的构图、颜色使用和主题表达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3. 情感表达:图像是否能有效传达情感或故事。

基于这些标准,这是我的评选:

1. “飞扇和红衣人物”:这张图片的颜色对比鲜明,构图富有层次感,有着强烈的文化元素和故事性。

2. “色彩爆炸的人像”:色彩丰富且充满活力,吸引眼球,展示了一种青春和想象力。

3. “与猫相伴的人影”:这幅作品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巧妙运用,创造了一种神秘和静谧的氛围。

这三张图像在视觉和情感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主题和情感。


我:如果再做一次评选,你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吗?


ChatGPT:在评选艺术作品时,由于评估标准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评审可能会根据个人的审美偏好、情感反应和艺术理解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果我采用不同的视角或侧重点来重新评选,比如技术执行、主题原创性或情感传达的深度,我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图片。


然而,我的评估基于一致的标准,所以除非我改变评估标准或者有新的信息加入,否则我给出的答案应该是相同的。您上传的图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不同的选择可能反映了不同的评估焦点。(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释放创意



©侧耳听风



©小圆圆



©海星




城郊


柴柴:最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是经济发展的几十年,也是城市化的几十年。这些年来,城市不断扩大,不断侵占以前属于农村、自然的土地......如此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郊。城郊是一种边缘,一种中间地带,介于城市与农村、自然之间,介于两种不同的体系之间。这里时空交错,复杂多样。站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视觉上,能看到很多,感受上、思考上,也会引发不少。所以,有了本期“月观”主题以及如下投稿。(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城郊



©好心态



©江



©朋措



©英雄地 



©Ian




触动


徐成:我们常说拍什么比较重要,当下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你有哪些感受特别想表达?发一张触动了你想发展拍一个系列的照片,然后描述那个系列作品。


本期“月观”出这个主题,源自自己的两次亲身经历:一次是看到一个旧灯泡放在了车筐里,让我感到没用的灯泡易碎且不好安放,触动我拍摄了一组《无处安放》;另一次是我看到一个打火机掉到了水里,让我感到,终有一个岁数或一段时光,是人的无用武之处。我拍摄完后,取出打火机,却发现还能打着火。由此,又刷新了我的认知——不能按刻板印象思考。最终,我拍摄了一系列有感而发的哲理烧脑片。


我想说的是,起初拍照可能只是个爱好,好玩,拍着拍着,就会认真对待,考虑怎么走得更远,当成一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会想成系列更系统地创作。


这是一个过程和阶段,需要顺其自然,每个人达到这个阶段所用的时间,可能不一样。


我评选照片,会先看照片,再看文字。大家都是针对这张单片写了一段话,或者没有给出文字(也许老师们没有想好),只有两位老师去描述这个照片如何触动他/她,从而形成什么样的系列作品。单片有意思,和是否可能发展成一个系列,是两回事,要作者继续创作才能看出是否可行。其实任何照片都可以发展成一个系列,但要相对有意义和耐人寻味。这个世界是含混多义的,所以,我个人喜欢一些不是很直接表达的含混的照片。(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触动



©广州Alex萧



©山水亚伦



©牧羊猪



©汪黎明



©小新




不如怜取眼前人


柴柴:人类往往喜好憧憬未来、远方,回忆过往、故乡,而对当下、眼前,包括身边人,却是忽视的。有鉴于此,本期“月观”的主题定为:身边人,其初衷,就是我们不要忽视了当下、眼前的身边人,一起关注身边的亲人、恋人、爱人、朋友、同事、邻居,等等。


这些身边人,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但也可能是最陌生的;可能虽然近在咫尺,却好似远在天边。但当我们真正看见这些身边人时,会发现,他们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有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有他们的人生故事、动人之处......


晏殊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是啊,“不如怜取眼前人”!(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不如怜取眼前人



©徐成



楼下兰州拉面老板娘和她的孩子们,©广州Alex萧



我爷爷,©非凡高



©于花盆



©赵梓旭



独居在郁江边的伯娘,©小新



©一十尘



©杨同玉




速写


陈亮:本月“艺术影社”“月观”的主题为:速写。速写,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速写,顾名思义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速写是中国原创词汇,属于素描的一种。”我们抛开咬文嚼字的苍白解释,从摄影艺术实践中,从个人体验中去理解速写,相信有着它非凡的意义。我也相信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及表达。


很高兴从这次投稿中看到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谢谢社友们的参与。最终选择的作品仅仅代表我一个人的选择与理解,不代表你的作品不够好。要永远相信自己,真诚表达自己,面对你眼前周遭的世界,用影像做出最直接真诚的反应,我想,这是我设定这个主题的初衷。


我觉得当下太多重复的影像了,只有发自内心的最简单、最纯粹、最真诚、最直接的表达,所形成的作品才像自己,才独特,才属于自己。摄影是一种表达,如同诗歌,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所谓情到深处,出口成诗,摄影,我想也一样。所以希望大家听从来自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召唤,拍(做)就是了,别想太多。因为有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速写



©小聪拌豆腐



©梁風有信



©樊忠达(石可言)



©冇斋



©晕点儿小酒




当时只道是寻常


侧耳听风:“艺术影社”七月“月观”在酷夏中完成,主题:当时只道是寻常,关键词是“寻常”。寻常之物、寻常之景、寻常之人,于寻常生活之中抓取片段,为寻常之影像而作不寻常之玩味,何其难也!


昔有斯蒂芬·肖尔之《不寻常之地》,彪炳影像史册,仍发酵至今,世人俱受影响,从影之人无不争相传阅、热议以及模仿。对观看的固执、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具有自我独特形式的品味、系统的经验,加以幽默却克制的表达,构成了斯蒂芬·肖尔作品的风格,我们摄影爱好者对日常观察体现出来的反馈,也反映出每个人自身的很多意趣。不管是自发还是模仿,只要能够呈现出来一种观看的愉悦和呼应,不管是作者还是观众,图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交流。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当时”也很有趣,这里强调一种时间的概念,为什么寻常只针对当时?世易情迁,沧海桑田,以后再回看,是否就不同寻常了?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这期社友投稿作品,在寻常之物象中找寻视觉语言的现代性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与实践。现代主义视觉艺术、视觉现代性的实质就是“形式即意义”,就是追求形式自律,就是利用当下的、疏离日常视看的形式,使得对象本身摆脱过去的日常经验感知和人为观念介入而自身发生意义。我们的观看方式正在日益发生改变,自觉与不自觉中会有潜移默化,摄影的表达也会有更多选择,你的喜好与趣味决定了你的呈现。

当然,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局限,包括我的选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最佳,本期“月观”,点到为止,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包涵。(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当时只道是寻常


©予鹿



©陈医生



©非凡高




在路上

于花盆:本次“艺术影社”的“月观”活动,主题是「在路上」,它来自杰克·凯鲁亚的知名长篇小说。这篇小说为上世纪中叶的美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也鼓舞了诸如罗伯特·弗兰克、史蒂芬·肖尔、埃里克·索斯等几代摄影师驱车上路,间接催生了“公路摄影”这个主流的创作范式。在当下,一代代公路摄影师的经历和作品激励并影响了我们,正因如此,我想借着这次主持“月观”活动的机会,了解一下身边摄影师们在路上的所见所悟。


关于照片编辑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为了流畅的观看体验,在保留照片原始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我对部分照片进行了少量裁剪和后期;另一方面,考虑到照片序列的整体性,一些优秀但不适宜的照片也未被选入,望各位创作者谅解。


平心而论,受限于个人水平,将众多创作者多样风格的照片串联起来并非易事。这次柴柴老师的邀约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必须承认的是,这组照片存在着我个人审美的局限性和巨大的喜好偏见,如果恰好你能喜欢,大概只因我们有缘。(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在路上



©牧羊猪



©白昼之月



©王思佳



©人水刀客




谜 


人水刀客:感谢柴老师邀请我作为这期“月观”的选片评委。“谜”这个主题,多少和我的喜好有一定关系,我一直都喜欢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神秘感,那些不经意间由人类行为造成的看似合理又令人难以琢磨的场景,总能让我体会到世界之奇妙。(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



©予鹿



©宏域



©陆煥东



©修仙的大秃瓢



©半瓶



©杨同玉



©小新



©晴天



©天空的一抹蓝




走向虚无的游戏


梁風有信:昨晚發了一個夢,周公耳語,時空隧道變了道,此道不同原道,道可道,不可道,後消失在漫漫黑暗中,心慌驚醒,大汗淋漓,窒息般不能自由呼吸,驚悚不眠至天亮⋯(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走向虚无的游戏



©于化龙



©古树



©simon



©晕点儿小酒



©XP



©陈医生



©西北飘然




一个虚构的故事


施志鹏:很感谢柴柴的信任,担任本次的编辑。有些片子我没有选,感觉过于平淡。有的照片拍的很好,给我一种很惊艳的感觉。当然参与投稿的摄影师有很多,水平参差不齐是常态,我也只能是通过一张作品片面的判断,并不能评判摄影师真实水平。编辑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让这些照片尽可能的在同一语境下讲述一个故事。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结束。(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一个虚构的故事



©金子



©AnnoDomini



©陈医生



©标准



© Mars'S



©生生不息



©




不成熟偏见


卡司丁:首先,我要感谢大家的信任,然后我所选的,仅是我喜欢的,并不一定和作者意图契合,我看到的,只是我看到的,他想拍的,我可能没看到,也就是说,没有被选上,可能是因为我没那么喜欢,或者没有契合作者意图,选上的,只可能因为照片契合了我的意图,这里我只能使用简单粗浅的语言去表述我的想法,只求做到尽量清楚意思,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包含,这里我说句抱歉。


那么,我想谈一下关于选择的标准,可能比较突兀,就是在关掉照片后,还剩什么,空空如也,还是一种意识的唤醒,而这种意识必然和观看者切身相关,所以我喜欢后者,认为照片外的意图更有意思,当然,不排除二者兼有,但注定之一只是形式,照片对于我,更像是封存意识的载体,看过就是打开,我并不是反对被照片所吸引,而只是能吸引我的,只有意识,或者说潜意识。


这里我又想岔开谈一点,就是你在选片投稿的时候,不管看到的是否是当时看到的,也可能有了意外发现,但都不妨是又一次创作的加入,所以这个意图也成为了照片的内容,而我以最终呈现的效果来选择,并非主观揣测出作者的意图,或者所谓的表达内容。


接着回到意识,我们是因为看到一处从而产生了意识,而同样照片作为客观记录的载体,复刻了那一处,当我们再看照片的时候,意识又能从封存的载体中重生出来,所以,我认为照片或者其他记录工具,都类似于一种母体,是为了保存或者传递某些深层次意识,一旦产生了,母体可能就不再重要了,那么也就是说,意义可能是产生在照片外的。


选片对于我,必然带有主观兴趣点,确实无法客观公正,但之于我,是没问题的,而且选出的照片中,确实也有喜好程度的深浅区别,有些意识对于我很新鲜,但平时我也不太会去关注到,我仅凭这一标准统一,不加任何其他因素去考虑。


这里我最欣赏的是@AnnoDomini的照片,和任何理念都无关,就是那种重启的意识,在关掉照片后,它才开始起飞,愈演愈烈。


我所说,也多半是自我总结和揣测,不去追求客观性或绝对性,也正如此,所言都很武断,也确实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梳理观点上,所以行文又会相对草率,如果引起不适,还请见谅。(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不成熟偏见



©AnnoDomini



©4  6



©



©冇斋



©Hello World



©于花盆



©陈珊珊




整个夏天都快过完了


涂丫:“月观”,我觉得是选片人的“主观”,很个人化的自我选择。因此,在诸多的投稿片子里,事实上不存在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我把所有的投稿片子默认为自己的片子,自己曾在那里按下快门。现在我以此刻的状态去回望、凝视和感受它们,沉浸在自己重构的情境里,难以言说的情愫从心底升起……


当从68张片子里看到“紧闭的蓝色大门”时,我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电影《蓝色大门》的画面了,像是一场二十年后的不期而遇。摄影也像极了人生里的各种遇见,会有充满期待的未知,不可改变的已知,日复一日的无所适从,或者无奈顺从……


我想摄影和人生是一样的,应该要回到纯粹、自由和常态,如同青春时期的懵懂爱恋。(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整个夏天都快过完了



©A KAI



©Alex Xu



©Antony



©人水刀客



©廖莉文



©苟洪涛




错位


无言:感谢群主柴柴的信任,指定由我来为本月“月观”选择入选作品。因为规则约定由选片人依据个人的想法自由选片,因而在选片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受我个人知识结构和审美局限的影响,导致珠沉沧海的情况,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在选片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作品本身有回味,可读性强;二、作品具有启发性;三、单片成立。


此次没有入选的作品中,有些作品我个人认为放入组照中更加合适,图像语言如同写文章,一个词语虽然用的好,但是不一定能够形成完整表达语义的句子,放入组照中则可能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作品。由于我个人更希望宣传和传播当代艺术摄影理念,本月投稿的传统纪实摄影作品,我再三斟酌后最终选择放弃,请大家见谅。


关于作品排序,除了我按规则约定选择了一张作品做为头图封面(第一张作品),其他各位老师的作品我认为各有所长,就按投稿顺序排列了,不再另行排序。(观看本期全部入围作品,点击:错位



©啸山



©AnnoDomini



©晨曦



©KC


©没所谓




静默



©小袁同学



©陈珊珊



©WJIA



©梁風有信



©四驱



©A KAI



©阿高




如梦幻泡影



©梁風有信



©雨过天晴



©刘张




加入社群,👇
“我们一起艺术摄影吧!”
合作相关事宜
请联系微信:missbxj



艺术影社
愿艺术摄影成为照亮你的那束光!“艺术影社”为柴承伟(柴柴)创立并运营的自媒体,致力于艺术摄影的传播与教育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