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残障问题的困惑、与残障者相关的过往记忆是这组作品的创作起点。直播中遇到的庞大多元的残障群体则为作品成型提供了契机。这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透明人经算法推荐,大量显化在眼前,他们有了被更多人看见的通道。他们通过直播技术扩展了残损的身体,扩大了行动范围和发展空间,提高了社会参与度。
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先天问题或后天的疾病、意外,身体和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他们让我想起戴安·阿勃丝的作品,那群主流之外的边缘人。阿勃丝说他们是贵族,比自己更真实。我在这群身心不全的人身上看到了宿命和悲剧性,也看到了不屈和面对大众的勇敢。观看这些苦难的照片会产生压力,有些如培根绘画般的面庞也会带来恐惧,这是我们不能久视这些照片的原因。但我们又情绪复杂地被他们吸引,只因他们身上的故事性和特殊的精神性。(《直播中国》系列 2020-2024)
直播摄影始于2020年的特殊时期,当时对直播这种媒介没有太深的理解,只是想在身体受限的处境下获得更多创作自由。后来随着持续深入的一系列实践和思考,慢慢掌握了直播摄影的规律和特性,初步总结出如下几点:背景及缘起:直播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直播1.0时代(2005-2015),以PC端真人秀为主,后游戏直播兴起;直播2.0时代(2016-2018),将2016年定为网络直播元年并开启井喷式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直播从PC端转向移动端。内容上,真人秀和游戏直播转向泛娱乐直播和“直播+”,类型更丰富;直播3.0时代(2019至今),开始进入成熟期,行业不断扩张,竞争与淘汰筛选出头部企业,加上疫情影响,直播用户规模大幅增长。电商直播开始爆发,直播与更多行业融合,打开了通往更多领域的窗口。我们正式进入全民直播时代。我也在不便出门的2020年开始直播摄影的探索。定义:直播摄影指的是通过直播平台抓取影像(图片和视频),运用筛选、后期处理、图片编辑等方法来构建完整作品的摄影方式。由于直播与云端技术相关,直播摄影又可称为云摄影。社会观察:比起参与者,我更喜欢充当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来审视这个世界。直播提供了持续且广泛地对社会进行观察取样的机会。工具挪用:作为娱乐和商业工具的直播可以拓展更多可能性,将其挪用到摄影创作上来。观看方式:寄生观看。即在主播视角之下进行观看。是双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同步同角度观看。身体拓展:身体和直播平台联结,形成全新的数字化身体,眼睛无处不在,视野无限扩大。这突破了肉身的局限,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时空跳跃:不同直播间包含不同的时间空间信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中自由跳跃,突破四季昼夜的时空限制,使身体获得非常丰富的场景感受。算法推荐:直播平台在算法逻辑下根据个人好恶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效果。对个人来说算法也会阶段性根据停留时长推荐某一类相似的直播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算法类型学。隐形拍摄:由于没有任何介入,完全跟随主播意志,这是一种无法察觉的隐形拍摄,常能获得更自然的照片。创作比较:直播是具有实时性和流动性的开放数字空间,图像获取是随机和不可控的。其他截图式创作则是在相对封闭固定的数字空间中进行的,内容及数据与现实世界不同步,视角和成像结果也高度可控。总结及愿景:新的技术产物会诞生与之匹配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方式。直播摄影(云摄影)所获得的照片是结果和表象,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数字技术、观看方式、身体拓展、平行时空、算法推荐等因素。所以通过直播摄影(云摄影)哪怕得到的是一张最普通的照片,其逻辑和本质都不同于其他创作所得到的外观相似的照片。我们通常被外观相似的照片迷惑,实则它们可能有全然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生成逻辑。我们也容易被照片的画质、构图、光影等视觉表象迷惑,因而失去了更多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摄影是表象的艺术,也极容易让人沉溺于表象而无法深入本质。既要关注表象,又要挣脱表象,这是摄影矛盾又困难的地方。直播摄影(云摄影)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也会产生更多可能性(比如与VR结合获得身临其境的摄影体验),我在这一领域已经探索多年,涉及不同内容和主题,均收录于《直播中国》。这是一个永不完结的项目,有巨大的探索空间,期待更多人深耕这块处女地。
予鹿简介:1988年生于湖北,曾从事建筑设计,现为自由艺术家,摄影师,生活工作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