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离开香港前最后一个晚上,朋友请喝酒,赴港一年多,为各种琐事奔忙,真的无闲暇享受悠闲。第一次感受铜锣湾的酒吧林立,因为第二天要赶飞机回沪,心想不要太晚,争取凌晨结束。但是那天耗到了凌晨三点,人家酒吧都快打烊。
人到中年,各种断舍离,谁都没有时间再费大量心思去无效社交,倒不是功利要从交往的人获取什么直接利益,只是不愿意被一些低能量的人消耗。
那天四个人,大家一起愿意坐一坐,聊聊天,可能各自从他人身上都能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包括喝酒的那间酒吧,据说才开半年多,是一位高才(内地规定的几所名校本科毕业的学生可申请香港身份)朋友新开的。到港时间不长,生意已经如火如荼。执行力让人惊叹。
一位好友叫小静,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年妈妈之间的惺惺相惜,其实那天中午我们一起吃了饭,她说晚上两个孩子安顿好,到时候就过来一起喝酒。细数一年,见的次数也不多,微信社群断断续续聊过天,我也不知道之间那种无形的信任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想大概率生命中总有一些同频的人,有机会相见就会共振,无法阻挡。
第一次见面,人家是帮我了大忙,当时公司要在一间学校搞活动,急需一个投影幕布,虽然不重,但卷起来很长。在快递相当不便捷的香港,又是急用的物料,不得已我只能采购先发到深圳。但是算好的时间被厂家耽误了,那天快递刚到深圳,我就在微信社群里发消息说:不知道哪位群友要从深圳回港?如果方便帮忙一下。
小静热情地响应,从深圳把我那个快递扛到了香港,约了一个地铁站取,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感激,然后一起在麦当劳喝了杯饮料,闲聊几句,大家一见如故。
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暂时选择离港,在我把所有工作交接完。小静说给你送个行吧,安排了一个温暖的聚会,来了很多人,大家都是群友,素未谋面。寒暄里,发觉每个人远离故地,来到一个全新城市生活,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经历不一,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大家都是行动主义者。
既然故事都那么精彩,大家提议要不把它写出来,然后被积极响应,没有太多的瞻前顾后,我再次惊到了。还好,作为写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我说你们写吧,如果故事成型,能够集结出版,我还是可以给予一些专业上的帮助。
港漂一年,像是人生的转场。期间有过诸多辛苦,但也是收获满溢,如果没有这么一年,我的日子也不过是沿袭惯性,重复一年而已。我也特别感谢香港公司的领导,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机会,虽然不能继续,有些遗憾,但他也是我生命中一位贵人,给了中年的我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遇到一些人,恰到好处地呈现我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同频的人像是一种礼物,让人生丰富而精彩。
02
另一场酒聚也很传奇。也因为我要离开,住在西贡的兔兔妈说邀请小聚,讲真,这个离岛西贡,久闻大名,在我脑中一直是“诗意”的别名,从未去过。我想正好有时间那就去赴约,顺便逛下吧。
除了邀聚的妈妈之外,那天也来了几位一直群聊却从未线下赴约的群友妈妈。大家来港方式各异,有专才、有优才,有读硕……,但大家都在以一种积极姿态拥抱全新生活和改变。
到西贡当然要吃海鲜,几位妈妈相约去餐馆,至少我们只想找个地方吃饭聊聊天,确实没想过喝酒。
在去餐厅路上,一位妈妈说了句话,大意人生这么短暂,下半辈子为什么不能尽兴地活。这句妈妈间的调侃被旁边一位男士听到了,他说这句话说得好,听了口音,才发现说话者和赞扬者居然是老乡。世界那么大,世界又那么小,在香港的西贡遇见了老乡,这是多大的缘分啊!
那位男士就非常盛情地邀请大家一起喝酒吃海鲜,他家住附近,他回家拿了各种类型的酒,那天,喝到很晚。对酒我没研究,但是酒量还是有点的,我醉不醉全看酒好不好。其中一位妈妈对酒如数家珍,我说你怎么什么都知道,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一位超级美丽的学霸妈妈(中高考一路保送)。
其实,我觉得自己不算喜欢热闹和喧嚣的人,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然在香港,偶尔的一些小聚会,我还是去奔赴,原因可能就在于总能遇到一些特别的人,卧虎藏龙。她们身上总有一些闪闪亮亮的特质,有一种蓬勃的她力量,吸引我。我喜欢优秀的人、美丽的人、发光的人。我也愿意去欣赏、去仰望、去学习。
当然,能遇到一些不错的人,原因可能我自己也是一个特别善良、真诚并一直愿意为美好目标去行动和努力的人。
03
大学室友对我说:大学寝室里最佩服的人就是你了,有思想、有胆略、敢想、敢做、敢拼。
我说:没有伞的孩子,只有努力奔跑。
她说:没有伞的孩子多了去了,也没有几个像你这样努力的。
也是,内心装着星辰大海,世界那么大,我想要去远方,而能带自己去远方的只能是自己,这条路艰辛又不易,但这条路也充满刺激和欣喜,原因可能就在于你总会遇到同频的人。
就是那种我曾被你的光照亮,所以也在努力。
向你靠拢,成为光,散发光。
忙好搬家,安排好孩子转学,回沪落实学校,一切基本妥当,准备回上海前,在深圳的一位好友说无论如何要见一见。讲真,也许她都不知道,其实我都觉得她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2008年,我们在一次公益助学走访中认识,那时她刚毕业不久,是《南方都市报》的一名记者,我那时还有各种“家国情怀”,在当了几年老师之后执意要去读新闻学研究生。
大概几年后又一次走访遇到,虽然平时也不太闲谈聊天,但是每次见面,总是觉得可以一起说说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人生感悟。那一次,她说你知道上海有个三明治嘛,她还参加过几次活动。那是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刚刚萌芽的阶段,可能类似于现在的“元宇宙”。这个新鲜的资讯深深地吸引了我,回上海我就关注三明治公号,那时候他们推了很多30+创业的年轻人,在那个平台遇见了一位创业者,他给我普及了二维码的相关知识,那堂普及课,现在想来,依旧是震撼的,因为它为打开了一扇明亮的未来之窗。
很多年了,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虽然我也没给人家帮过大忙。
后来我的工作受到过各种赞誉其实都与这次接触有关。读了新闻学研究生,虽然没做成记者,但是做了图书编辑,因为这点写作的爱好,赶上了微信新媒体时代,为我的编辑工作增色不少。
那个记者好朋友后来离开媒体、转行去做品牌、业务开展有声有色,后来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我特别为她开心;给我普及二维码知识的朋友一直做着自己的创业公司,小而美。
生命中,还能遇到同频的人,是多么幸福的相遇。跟好友相见后,我也是热忱地表达了我的心声。
很喜欢莫文蔚的一首歌《这世界那么多人》,
这世界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谢谢生命中的这些遇见,同频的人像是礼物,我一直无比珍惜。感恩!
人生下半程,我希望能遇到同频的人,一起做点喜欢的事,有一天等自己老去,回首人生,可以无悔地说,人生这一趟单行程,过得很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