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伪中产,什么都要讲究性价比!

文摘   教育   2023-10-19 21:00   中国香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小羊妈

1

好友让我代购一款香奈儿包包,3万2,我说这么贵,朋友说就这点爱好了。某个周末中午把儿子送进某思上课外班,兴冲冲跑去海港城,大雨哗哗,队伍老长。


为了让顾客感受“尊贵”体验,店面限人次进入,一边排队一边惦记着不要错过接娃的时间。排队时候有工作人员协助大家做咨询,一位大哥在后面喊,查查这两款,还有哇?工作人员说了价格,记不清了,大概一个7万多一个8万多,数字飘进耳朵,心里冒出一个字:靠!空气里飘过两个字:都要。


那是大哥急切的声音。


如果说3万多,做点心理建设也可以买一买,8万多可能连想都不想了。贫穷限制消费的想象,群里有人说,也不是穷,想买还是买得起,就是没什么性价比。


哎!这可能就是所谓“中产”思维,往上突破不了,往下不愿意,日子无比拧巴,一边挣扎,一边自high。也许会自我安慰,包包还是买得起,只是不想被消费主义消费。


有位名人说过:任何的消费都是对生命的消费。


绝不上资本家的当。


什么都要讲究一点性价比,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中产。


中产这个词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年头并不长,标准是什么?


福布斯标准

按照福布斯的发布的中国中产阶级,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生活在城市里;

(2)25到45岁间;

(3)有大学学历;

(4)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5)年入1万—6万美元。


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于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网友心中的中产阶级

按照网络上,大部分网友对于中产的认定,基本以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准。


但二线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需要达到50万以上才是中产阶级的收入标准。


我想给的标准就是花钱都会想一想有啥性价比。


2

年初来香港,开始了工作转换,把两娃转学,找房租房,购买家具等诸多繁杂事宜。


性价比三个字就成了贯穿始终的考量主线。


千挑万选,找到了房子,离两娃学校皆近,步行即可到校,在住宅各种密集的香港,房子周围环境也算闹中取静。但是50多平2万6的房租在这边也算正常,只是房子有点旧,似乎性价比差了一丢丢。


有人说5万月租是一个分界线,如果不想通过距离成全舒适,基本这个价位可能初步实现两全其美。


5万一个月,一年住房就要花60万!好像没啥性价比


大宝上初中,为了让她免去适应繁体、广东话的烦扰,直接入读了国际学校。香港的国际学校相比上海,各种地道,学费也大差不离,这样一想觉得很有性价比。


小宝读本地小学,进校面临三座大山,粤语零基础、英语听不懂、繁体字经常傻傻写不对。香港都是小班化教学,虽然私立,但费用也不算贵,似乎也比较有性价比。



千辛万苦折腾为了什么?希望两娃能避开内地中考的煎熬,以后有机会入读世界百强大学,父母的如意算盘哒哒响,但这还得看娃愿不愿意。


大宝沉迷二次元世界,桌上摆满了喜欢的各种周边,一本教辅书都没有。二宝每天放学惦记着玩游戏。


其实孩子都很正常,他们的各种娱乐爱玩也可以接受,谁的青春没一点爱好,哪个孩子不爱玩呢?


不正常的是父母,裹挟在各种世俗考量的标准里,但是生在所谓“中产”家庭,父母就会评估各种投入产出比了。娃爸陪小宝作业,各种鸡飞狗跳,让他愤怒。某天他说都这个样子,我们来这里干嘛?


住得这么小,老人不适应,夫妻分居。是不是太没性价比了?


我知道他的潜台词,如果两娃争气,将来能上TOP100的大学,所谓“牺牲”也是有性价比的。如果不行,那不是瞎折腾嘛!


我说生命很短,就当体验生活不行吗?


据我对香港还不算太深入的了解,作为亚洲首卷的香港,卷生卷死卷进港前5也就20%的机会。大概率很多娃折腾一圈充其量也就有机会读个大学,甚至曲线救国也进不了内地985。搞个身份,轻松上清北,这都是中介的忽悠,听听就好。


香港租房不配家具,需要自购。买太好吧,可能住上一年也搬不走,有点浪费没啥性价比。于是买了一屋子淘宝买家秀。每次回到家,各种廉价感扑面而来。很多住在深圳的宝妈一到周末赶快回去享受下大房子的舒适,那我们在上海还是远了点。


日子越过越好行,日子越过越差,还真是需要提升一点境界才能“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


很多人问来香港值不值,如果物质化去考量,也许不值,确实没啥性价比;但生命只有一次,各种日子都来点体验,也算丰富人生,这样想也许就有性价比了。


大清早,在出租屋的上下铺写这篇文章,我总觉得有某种荒诞。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J娃上民办
一起陪娃长大,一起慢慢老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