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在篱笆爆料(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帖子,一位妈妈问她家这个情况适不适合体制外,孩子和老公同意,她自己有点纠结,最后也同意了。
评论区讨论热火朝天。
不同意的观点是现在这个投入产出比太不可靠,确实学历贬值年代,海归早也没那么吃香了,500万都不知道何时回本?
同意的观点大概人生是一场体验,如果条件允许,孩子愿意,出去读书也挺好,教育不能那么功利地单从金钱上评估投入产出比。
两种观点我都能理解和接受,每种观点背后牵扯的皆是一个人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认知等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属于同意的观点。
前两天发了这篇帖子:从香港撤回到上海舒适区,躺平挺好
小红书就有人咨询我,我说每家都是个案,按自己的家庭节奏来。不会因为我去就劝你去,不会因为我回就劝你回。
后来,我发了一条留言置顶。
确实,当初去香港没有一年后回流的打算,两个孩子学籍都没要。一年后决定回来,也只能说基于我们家庭实际情况,作出对全家人来说最好的选择。
也有朋友说,这么折腾,你去之前就没好好想过吗?哎,怎么说呢?很多事情真的不是靠提前预估就能想象得到的,想的问题大概率90%都不会发生,真正的困难和收获也可能是你压根想不到的,这才是“折腾”最美妙的地方。
02
一晃我们这批小孩已经到中考阶段,体制外对于很多中产家庭属于可以够一够的方向,毕竟真是没钱也就压根不想这条路,很有钱也不会想值不值的问题,着实属于中产的拧巴和纠结。
可能性格使然,作为家长,我不太会去考虑值不值的问题,如果现在有这样一笔钱,孩子也愿意出去,我是属于义无反顾支持的家长。
我不会去想大几百万花下去了,回来只能找万把块钱工作,还不如国内大学随便读读,把钱留着给娃。
这就像生二胎,很多有老大的家庭不愿意生二胎,原因就是好不容易把一个带出来,不想重来一次,当然怀孕生娃伺候确实是重来一次,也是可以预见的重来。
但实际上也有很多收获是你不生永远无法获得的,比如老二普遍情商高,天天给你提供情绪价值;比如因为生老大第一次当家长,各种紧张,到老二的时候才发现非常享受和从容地当爸妈。
20年前,老人手里有点钱,一部分给了我们买房,一部分存在银行,说给自己养老。当然,给我们买房的钱迅速增值十几倍了,存在银行的钱依旧就是每年那点利息,那点本金随着通胀也不算什么钱了。
老人后来就在嘀咕,哎呀,后悔,太后悔了,应该当时多买两套。我就安慰老人,这不是你命里的财运。即使时光倒回以前,你们依旧还会这么选择,这就是中国传统父母根深蒂固最稳妥的做法,给儿子买套房结婚,给自己留点钱养老、不麻烦儿女,人最难的地方在于突破认知。
所以现在500万等30后会是什么样?我也不懂经济,无法预估,这个现在花了还是留下更有价值?至少我觉得孩子愿意见世界,愿意去探索,花就花了吧。
但是如果作为家长你觉得这个真的很不值,也是有道理的,也可以坚持,因为这样的选择对于当下的家庭最安心,要不钱花出去,天天想着孩子回来也找不到工作,这种心态会传染,对自己对孩子都不好。
我个人是很喜欢尼采那句话:对待生命对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你终将失去它。所以确实一定程度上,我属于一个爱折腾的妈,很多条条框框太有违我内心的话,我就会毫无眷恋地去打破。
所以不管哪一种,花500万一路体制外,到底值不值,可能都是家长为自己认知买的单。
有一个“海外升学交流群”,目前已满200人,想要进群,加这个微信备注“进群”即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