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古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万福麟家族的故事里得到了真切的映照,彰显了后代超越前辈的卓越轨迹。万福麟,这位昔日国民党中的杰出军事领袖,曾荣获二级上将的崇高荣誉,他的军事才干和领导力广受赞誉。而他的儿子万国权,虽然并未步父亲的后尘继续军事生涯,却在共产党的引领下,达到了更为显赫的政治地位,成为国家副国级领导人,其政治成就甚至超越了其父,令人赞叹不已。
万福麟,吉林长岭的儿女,东北军的中坚力量,赢得了同僚的敬重与尊崇。张作霖去世之后,他的地位并未动摇,反而得到了提升,荣升为东北边防军的副司令,其显赫的地位昭示了他在军中的崇高声望。面对东北沦陷的紧迫威胁,他携家带口逃往北平寻求安全的庇护。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对儿子万国权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培养其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使万国权成为了一个有抱负、有学问的人。
1933年,万福麟在热河与日军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斗,尽管最终因敌强我弱而败退,但他的英勇抵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第53军军长的他,坚守在平汉线的战场上,尽管面对着巨大的牺牲,他依然毫不退缩。直到武汉会战失利后,他被调往重庆担任高级参谋,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淡出,开始了一段更为低调的生活。
在1940年,年轻有为的万国权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重庆华中大学录取,他在校内以其刻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而闻名遐迩。抗战胜利后,他初入职场,在成都税务系统工作,后转至沈阳税务局。然而,面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厚的待遇,选择投身工业领域,创办了硫酸厂,并迅速将其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硫酸生产的领军企业。天津解放时,他首次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严明纪律和雄壮军容,深受触动,决心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万国权收到了父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信中充满了父亲希望他迁往台湾的期望。但万国权坚定地选择了留在大陆,并尽力说服父亲做出同样的选择。不幸的是,由于当时的交通阻隔,父子俩未能再次相聚,万福麟最终独自前往了台湾,并在1951年离世。
万国权在党的领导下,不仅积极推动了工商业的改革,虽然他不是党员,但他的行动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1952年的篇章里,万国权被赋予了天津东河区工业局的副局长要职,标志着他正式跻身于领导层的行列。在任期间,他以亲民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著称,与工人们共同面对生产中的挑战,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4年,万国权以其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拥护,被推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从而成为国家决策圈的关键人物。即便在退休后,他依然持续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2017年,万国权走完了他99年的人生旅程,于北京离世。作为对他对国家和民族所作出卓越贡献的永久铭记,万国权的遗骸得以安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后世敬仰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