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后,上海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我党的地下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了1929年,由于地下工作的残酷性,导致地下工作者严重不足,党组织决定调派在情报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张爱萍前往上海。彼时,张爱萍在四川遭军阀通缉,前往上海,于他而言,此为暂避风头之所。然而,张爱萍的母亲对他即将前往上海的消息感到极度担忧和不舍。为了向母亲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决心,张爱萍写下了著名的《离乡》一诗。
在蒋介石制造的恐怖氛围下,一些地下工作者在压力下选择了背叛,这导致张爱萍的行踪被敌人掌握。他刚到上海不久就被逮捕。尽管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和利诱,张爱萍始终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地下党成员。敌人数次审讯于他,却始终未获半点信息。最终,敌人认定其毫无价值,遂将他释放。
出狱后的张爱萍,于养伤之际再度与党组织建立联系,且拟定方案,期望尽快投身工作,重展抱负。不幸的是,他很快就再次被捕。此次,敌人对他的怀疑仍未消散。然而,张爱萍凭借自身的机智,与敌人巧妙周璇,成功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党组织获悉他再度被捕的讯息,旋即全力开展营救举措,最终如愿将其救出。由于已成为敌人的重点监视对象,张爱萍无法继续在上海工作,被调往红14军,先后担任了小队长、中队长等职,并在战斗中负伤。
张爱萍于 1910 年出生在四川达县的一户寻常农家。纵然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但其父母仍全力以赴,只为让他得以接受教育。在家人的鼓励下,张爱萍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出色,15岁那年,他成功考入了达县中学。正是在这个学术殿堂,他首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并积极参与共产党的活动,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1928 年 8 月,张爱萍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的怀抱,正式成为其中一员,从此开启了其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征程。尽管他只有中学的文化水平,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算是相当高的学历了,因此他很快成为了党组织重点培养的人才。
1934 年,张爱萍获遣前往红军大学,以接受更为深入的培育和锤炼。然而,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他学业未竟,便受命担任红 3 军团第 4 师政治部主任,旋即投身于长征之路。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张爱萍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并肩负起了开路先锋和断后的重要职责。当他们最终抵达陕北后,张爱萍得以重返红军大学,继续他的学业。
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受遣至上海,出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肩负领导上海秘密行动以及指挥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之重任。到了1938年,他被调至武汉,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之后又前往河南,组建了新四军的挺进纵队。1939年6月,张爱萍在安徽和江苏地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主要在安徽地区活动。解放战争伊始,张爱萍于某次战斗时头部负伤,而后赶赴苏联就医治疗。
1948 年岁末,他自苏联归返中国,旋即获任为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成员。在渡江战役之时,张爱萍承领了组建海军部队这一艰巨任务。其肩负重任,为后续海军的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他出色地凝聚了起义的国民党海军人员,订立了严谨的规章准则,还成功创立了我军首届海军学校与首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
1953年,朝韩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后,党中央开始考虑台湾问题,决定先解放金门。毛主席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张爱萍。虽然张爱萍认为自己在解放战争中缺席了大半,与其他同志相比军事能力有所不足,建议毛主席将此事交给熟悉福建军区的叶飞将军。
但由于毛主席对叶飞将军有其他安排,最终还是由张爱萍担任金门总指挥。1955 年,张爱萍精心部署,指挥三十万将士发起江山岛登陆战。此役乃我军首次海陆空联合登陆作战,意义非凡。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张爱萍在人员登陆前对岛屿进行了一轮无差别攻击,随后登陆部队在海空力量的支援下成功登岛。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岛上的国军仅支撑了一天就全军覆没。据说蒋介石得知后极为震惊,还主动撤走了大陈岛上的驻军。